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促进人工智能与人文领域深度融合
2024年12月23日 11: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2月23日第3041期 作者:本报记者 陈雅静

  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正在释放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019年4月27日,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宣布成立,作为学校直属的独立实体机构,研究院自成立以来立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面向国际科技竞争前沿,把握智能科学发展趋势,实现智能学科跨越式发展,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合作,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透明和安全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贡献力量。

  为机器立“心”

  研究院以其前瞻性的视角,提出了一项革命性的构想——为机器立“心”,用人文社科的思想赋能人工智能发展,将机器塑造成能够理解并吸收人类价值观的学习者,创造新的人工智能范式。通过这种跨学科的创新,机器将不再仅仅是冷冰冰的算法集合,而是能够与人类在价值观上进行对话和产生共鸣的伙伴。

  为机器立“心”的提出,象征着人工智能系统在模仿人类学习过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它们将能够识别并吸收人类的价值函数,实时调整自身的行为以符合当前人类的价值观和目标。这一进步不仅是向自主智能和通用人工智能迈进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人机协作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人工智能多个核心领域已然呈现出对内融合、对外交叉的发展态势,朝着通用人工智能方向推进。”研究院院长朱松纯说,为机器立“心”,实现由“理”到“心”的过渡以及从大数据到大任务、从感知到认知的飞跃,是未来10—20年的学术前沿,也是智能学科需要承担的核心使命。

  研究院的这一革命性的构想,不仅有助于解决人机协作中的诸多难题,更有助于在智能系统与人类之间建立一种新的互信关系。这种关系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使得智能系统能够与人类携手,共同面对并解决那些复杂而艰巨的人机协作任务。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和谐共生的典范。

  2022年7月,研究院通过一款“人机协作探索”游戏,构建了一种人机协同双向价值对齐的计算框架,证明了在该框架下智能系统与人类能够做到相互信任,并像人与人一样共同合作实现目标。据研究院研究员郑子隆介绍,这一游戏展示了一种全新的人机协作模式,将有助于设计更好的人工智能系统,并在未来应用于人机团队合作场景。

  为人文赋“理”

  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广阔天地中,研究院以创新的思维提出了为人文赋“理”的理念。通过跨学科探索,研究院正试图引领人文社科领域走向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和创新的未来。这不仅丰富了人文社科的研究方法,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而且为人文社科领域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为人文赋“理”的实践是一场持续的探索和创新过程,它不断地推动人文社科学科发展,为人类社会进步贡献着独特的智慧和力量。从2020年至今,研究院组织和主办系列精品学术活动——“北京大学人工智能论坛”,汇聚世界级著名学者和工业界领袖,从理学、工学、医学和人文社科各个领域的融合角度,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学科、技术和产业的进步。

  “通用人工智能是未来10—20年国际人工智能研究的前沿和竞争的焦点。”朱松纯强调,通用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战略意义在于,它是国家安全、经济发展中极为重要的领域,也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必争之地。2023年8月,朱松纯及其团队发表《通智测试:通用人工智能具身物理与社会测试评级系统》。通智测试的设计全面考虑了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特征,填补了通用人工智能评测的空白,突破了传统测试的方法局限,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

  研究院不仅重视基础理论研究,还注重跨学科深度合作。2022年,研究院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同中国古典文献结合起来,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古籍研究、教学、收藏、出版、开发利用等方面全方位的应用。2023年11月,研究院与北大法学院联合发布了“北大元法智能系统”,促进法律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院副院长杨晓雷提出,这一系统是结合了规则引擎和语言模型的综合性法律智能系统,具备法律领域专业知识,能够准确进行法律推理,并可以完成多轮法律问答、法律文本生成、法律案件分析与预测等多种法律领域的专业任务;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系统性工作,改变了现有法律系统工作流程中大量重复性人力投入的工作环节和模式,提升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效能,促进了整个法律知识生产与适用的智能化转型和发展。2024年3月,研究院还通过“AI+人文”跨学科研究,开发了定量文化分析系统,为人文学者用定量分析方法从事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提供了便利。

  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技术风起云涌。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本身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另一方面,这一技术也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商业模式以及社会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研究院充分利用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资源优势,目前已经论证成立类脑智能芯片、智能软件、视觉感知、数理基础、认知神经基础、智慧公众健康、人工智能治理、免疫信息学和计算社会科学等14个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黄如表示,只有做到强基础、强交叉,才可能取得人工智能领域真正的竞争力。因此,需要将计算机、电子、微电子与数学、物理、认知科学等基础学科深度融合,以共同推进技术的突破与发展,也需要与法律、伦理、社会等人文社会学科相结合,发展有温度的人工智能技术,推动这项新兴技术可控、可持续、正向地服务于人类。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7号C座2-5层 邮编:1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