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项江涛)12月17日,由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北方室承办的“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2024年会”在京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徐文华表示,民族文学研究是从民族工作的高度开展文学研究,从文学研究的角度开展民族工作。民族文学工作者要将文学研究和民族工作有机结合,为国家的文化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文化润疆促进中华民族认同。在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杨圣敏看来,实施文化润疆战略,必须首先改变南疆地区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切实改善南疆少数民族同胞的生产生活环境,而后才能用健康进步的社会主义文化浸润新疆社会,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
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晁正蓉以文化润疆视域下如何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为主题展开了论述。云南大学研究员刘正寅认为,形成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语文文献直接反映了边疆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袁剑以“对长江源头的讨论”“西域天山秩序与博格达山祭祀”等个案为例,探讨边疆景观的价值,探究将其重新激活或者阐释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从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北民族大学教授牛乐以香炉、花瓶、香盒三种民族器物的在地化过程为中心,从物质文化史的角度,探讨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方式及其影响。新疆大学教授张睿智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日用设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与行为主题,着眼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领域,以大量的案例为依托,强调设计的艺术化、生活化、功能化,探讨设计的时代内涵和学科要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米热古丽·黑力力运用语言学和考据学方法,认为民族语言转译尽管会存在一些问题,但却能生动体现深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发挥民俗学的作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张士闪强调,突破现代学科壁垒,重新认知与还原相关社会事实,厘清生活现象与人类文明演进的内在关联,是民俗学的历史使命,这一理念在民族文学(文化)学术史研究中同样重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岳永逸以民族性的民俗学为切入点探讨了异邦学者参与中国民俗学建设的可能性。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教授阿不力奇木将视野拓展到中亚国家,在搜集整理并翻译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民间谚语的基础上,探讨其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冯文开将古代系统的文献整理工作、古代民间文学批评、诗学批评文献纳入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视野当中,作为民间文学学科史前史看待,呈现了民间文学学科的合法性,展现了中国民间文学学科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根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网络数据研究室主任王宪昭以西北地区多民族创世神话为阐释场域,考察神话中所体现的各民族和谐互动的文化关系。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副教授袁先欣在梳理民族、民间、人民等概念的基础上,考察三者之间的区别与关联,探讨民间文学走出学术场域而成为公共话题的价值。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