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第七届长江经济带发展高端论坛在武汉大学举行。来自全国相关领域的与会学者,围绕绿色生产力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引导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构建和优化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格局,不仅关乎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更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福祉。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龚勤林建议,要充分考虑各省发展的差异性,精准把握生态安全的关键点,同时加强地区和省市之间的生态保护联动,通过区域协作推动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此外,应构建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优化投入机制,全面提升流域的生态安全水平。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底线是生态环境,必须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发展的上限由全要素生产率决定,其提升速度直接支撑和决定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研究员陈长江表示,长江经济带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并在全国范围内起到引领作用,必须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下,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抓手,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湖北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常贤波强调,要运用系统论思维,树立“一盘棋”意识,把区域发展纳入协同发展的大局,辩证看待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坚持以“用”为导向,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清洁能源体系,打造长江中游清洁能源基地。
重庆工商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晗表示,应加快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建立绿色产业技术共享平台,实现绿色与集约化发展,推动生活与生产用能方式的转变,积极培育绿色技术创新企业。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李琳建议,一方面,以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等科创高地为引领,以沿江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为载体,构建跨区域绿色供应链,推动传统产业协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以沿江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为主要载体,以领军型企业为引领,集中力量攻克重大关键技术,推动技术产业化和应用示范,促进生态脆弱地区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宜的特色产业和生态产业,实现生态优势向产业优势的有效转化。
共建开放平台 开拓国际市场
在面对外界冲击时,城市群网络及其内部城市在经济、社会、工程、生态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适应能力和恢复力。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涂建军建议,按照“适度融合、错位发展”的原则,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韧性;以“分工互补、合理布局”为导向,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协调发展;以“强化核心、拓宽联系”为目标,推动成渝城市群韧性网络的形成;以“互动合作、共建共享”为准则,提升长江经济带的整体韧性。
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推动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协作,增强长江经济带的整体经济韧性。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振认为,应引导资金、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中心城市向腹地转移,促进产业链的分工与合作。安徽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胡艳表示,上海、重庆、南京、杭州等长江经济带超大特大城市,应聚焦核心功能定位,增强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和高端产业引领能力,而周边中小城市则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主动承接功能转移,构建中心到外围的梯次分布与链式配套产业格局。
“云南正逐渐成为连接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市场的重要战略纽带,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应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带动上游地区的对外开放。”王振表示,应主动适应国内产业链与供应链梯度外迁的新趋势和国际经贸新规则,充分发挥云南作为沿边开放枢纽和门户的区位优势,打造面向东南亚的跨境产业新基地,拓展海外市场。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文传浩建议,应以中国—东盟、中新合作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为契机,提升昆明与贵阳的交通枢纽地位,共建云贵对东南亚的开放平台,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打造云贵高原内陆开放“高地”。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