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庄子》研究
2024年11月22日 09:5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1月22日第3020期 作者:记者明海英

  本报讯 (记者明海英)11月16—17日,《庄子释读》首发式暨《庄子》学术研讨会在南昌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庄子》思想研究、《庄子》文学研究、历代《庄子》学研究等展开深入研讨。

  庄子继承了老子提出的“道”,对“道”作了进一步阐释。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周可真表示,通行本《老子》中以单字形式出现的“道”共有 76 次,其词性和含义不尽相同。作动词用者为“行走”之义,作形容词用者有“跟道一样”和“合乎道”两种含义。作名词用者除了“道路”“道义”“正道”“方法”“常道”(宇宙本体)等含义以外,还有三种含义:常道(宇宙本体)在自我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生之”(产生万物)之性;由物质、时间、空间、运动、规律所构成的宇宙整体;合乎常道的质朴之言。

  我们要以训诂通义理方法阐释《庄子》的文字含义、章句脉络和全书思想。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贾学鸿认为,一方面,《庄子》所论之道变化无形,具有包罗万象的整体性、普遍性、绝对性和悖论性;另一方面,《庄子》语言借象言理、语义浓缩、风趣幽默,时而“文联意不联”,时而“意联文不联”,令读者如入迷宫。

  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程水金对庄子哲学中“道”“气”“物”“化”等范畴进行了阐释。“道”与“气”在“虚”与“无”的形式上相贯通,又以“气”为中介,打通“道”与“物”的关节。“道”“气”“物”三者的共性是“化”,我们要从生命哲学视角进行探究,最终回归人类生存状态这一哲学框架。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杨勇表示,要通过“显—隐”“古—今”“虚—实”的结构性比较,对孔、孟之于庄子,以及庄子“绌儒学”有更深的认识。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徐新强表示,通过对“心”“性”“天”“命”的不同理解,庄子与孟子展现出“成就价值、美善人间”的内圣外王思想。孟子的“内圣外王”从彰显人之所以为人出发,在“尽心知性知天”的义理脉络中,将“天”视为人理解自身存在意义的基础。而庄子的“内圣外王”则从“生命何以沉沦”出发,反省天下失序的困局,重归生命的自然美好,成就的是物我共荣的自然和谐境界。

  庄子的思想对理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郑州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魏涛表示,庄子对二程思想体系的建构与完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二程以道德理性批评庄子“心斋”修养方法,以“理一分殊”的观点批评庄子天人对立和“齐物”的思想;另一方面,在批评佛家思想和功利之学时,二程援引庄子思想中的理性因素与反对“嗜好”“机心”的思想,对完善其境界论发挥了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