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近年来,心理学界广泛流传着一个关于幸福感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主观幸福感在一生中呈现出“U型”曲线。具体来说,人在青年时期幸福感较高,随着年龄增长,幸福感逐渐降低,至中年时期跌至谷底,出现所谓的“中年危机”。之后,随着年龄持续增长,幸福感会再次上升。近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人类学教授迈克尔·古尔文(Michael Gurven)等人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论文提出,“U型幸福曲线”并非普遍适用于所有人。学术界对年龄与幸福感关系的错误认知,可能会给全球健康政策和老年人照护带来深远影响。
古尔文等人整合了三项研究来验证幸福曲线在农村和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社会中是否更加多变的假设,这构成了迄今为止对全球非工业化人口进行的最大规模数据汇编。第一项研究聚焦三个原住民社群对幸福感的主观评价:非洲的巴卡族(Baka)狩猎采集者、东南亚加里曼丹岛的本南族 (Punan)和玻利维亚亚马孙地区的提斯曼 (Tsimane)园艺种植者。第二项研究范围更广,涵盖了23个低收入国家的森林使用者(forest user),并收集了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数据,这些数据帮助研究人员控制和调整了可能影响年龄效应的多种变量。第三项研究是一项纵向研究,聚焦提斯曼人群体的抑郁情况如何随时间变化。研究人员想要了解在某一特定时间点上,不同人群的幸福感分布情况是否与这些人群随时间变化的幸福感趋势相一致。上述研究中有两项涉及访谈者评估,为通常依赖于自我报告的幸福感研究提供了独立的验证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中年时期幸福感下降以及主观幸福感与年龄之间呈现“U型”关系的证据不足。更多证据表明,幸福感在中年之后下降,原因是身体功能减退、健康受损以及社交网络缩小。古尔文表示,所有受调查者均属于农村人口,他们的生活依赖自给自足,而非市场交易或服务行业。他们的幸福感与为家庭、邻里和社区提供食物、收入和其他服务的能力密切相关。由于依靠体力劳动为生,随着身体机能衰退,他们的生计和幸福感可能会受到影响。而发达国家拥有制度化的社会安全网络,如健康保险、工人赔偿和退休金制度,以及那些对身体素质依赖较小的职业和行业,可以帮助城市化和工业化社会的人口应对因身体老化带来的挑战。
古尔文等人的发现与“U型幸福曲线”之间的差异揭示了人类群体研究中样本多样性的不足。十多年前,人们开始注意到一个现象,即来自西方工业化富裕国家的、受过教育的人群样本占据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绝大多数。古尔文强调,“U型幸福曲线”的概念出自对发达国家、城市化国家的研究。尽管幸福感研究已经扩展到100多个国家,但参与者大多来自城市,或者仅限于那些拥有电话或能够接入互联网的人群。样本选择的局限性导致社会科学研究出现样本偏差问题,限制了学术界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全面理解。
古尔文等人的研究不仅拓宽了学术界对生态和文化在塑造人类心理方面作用的理解,而且关注到脆弱地区老年人未得到满足的健康需求。古尔文表示:“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我们越来越关注心脏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对中低收入国家老年人的影响。这是一种积极的改变,但为了确保健康老龄化的公平性,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和监测世界各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
(刘雨微/编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