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合作发展
2024年11月20日 11: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1月20日第3018期 作者:李永杰

  11月16日,“东南亚论坛”2024国际会议在华南师范大学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会议主题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东南亚联动视角下的互联互通与协同发展”。

  中国驻东盟使团团长、特命全权大使侯艳琪表示,当前中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东盟共同体建设进入新阶段。她建议,双方完善互联互通网络、突出创新引领驱动、加强文明交流互鉴,进一步丰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与会学者表示,过去十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共同愿景下,携手实现了诸多跨时代的发展。与中国一样,东南亚国家也在积极探索符合各国国情,符合各国人民发展意愿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现代化发展经验的互动、发展实践的对接,已经成为双方学者研究的重要议题。在双方相互尊重、互信、互利、开放和包容的积极氛围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发展将为世界贡献更多的智慧成果。

  以产教融合和人文交流为主题,联结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和东南亚合作创新,是此次论坛的焦点话题。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吴坚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等对东盟的主动性合作增强了区域教育合作的新动力。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具有普遍性和独特性,与其他领域的国际合作相似,都关注国际规则、跨境流动等方面的特征,同时还具有公共性、长时性、人文性等特征。为此,我们需要在系统辩证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东盟教育合作的现状、需求、挑战和目标等,不断完善教育合作的制度,营造助力和孵化韧性增长的发展环境。

  香港教育大学副校长郑美红介绍,香港高校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与东南亚合作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香港教育大学与东南亚的合作已在全球网络建设及知识转移中积累了诸多成功经验。”她表示,香港教育大学与越南、柬埔寨、菲律宾等国在世界银行国际组织项目及高等教育机构合作方面成效显著。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认为,聚焦“全球南方”国际科研合作态势与中国角色,新兴国家正在打破全球科学传统意义上的“以大西洋为轴心”的平衡格局,促使其由两极向多极演变,而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正是受益于这种多样性。对此,他建议要关注“全球南方”作为一个实体的存在和本质,关注“全球南方”在世界体系中的相对方位及其独特价值。

  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是全国经济活跃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王胜介绍,2023年海南自贸港生产总值达7551.18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位列全国前列,新动能新优势不断聚集增强。他建议建立港湾联合工作组,完善对接协作机制,策划设立海南自贸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圆桌会议,共商合作大计、共谋发展良策。

  印度尼西亚大学社会与政治科学学院院长塞米亚托·阿吉·普尔旺托以人类学的视角切入议题。在他看来,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东南亚的发展联动将带动更深层次的文化和文明交流。此外,还将带来更多的跨境合作及身份认同的转变,而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社会移民历史身份,将会再一次影响包括印尼在内的东南亚国家。

  菲律宾大学亚洲中心教授亨尼利托·塞维利亚二世分享了自己对规范理论和文化外交的观点。他认为,尽管当前存在地缘政治竞争,但菲律宾及周边国家仍然可以以文化外交及民间外交减少地缘政治的负面影响。

  会议由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海峡两岸暨港澳协同创新联盟联合主办。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