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明海英)11月9日,第四届全国资源型城市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型城市专业委员会2024年年会在湖北省黄石市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共同交流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的新问题、新理论和新方法。
过去20多年,我国土地管理经历了从土地整理到土地整治再到国土综合整治的转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廖启鹏介绍,土地开发整理阶段(1999—2007年)以土地开发为主,目标是增加耕地面积,满足耕地占补平衡需要。土地整治阶段(2008—2018年)形成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修复“四位一体”土地整治工作格局;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主,侧重提升耕地质量和拓展建设空间。国土综合整治阶段(2019年以来)通过全域规划、整体设计、综合治理,着力解决乡村耕地破碎、空间布局无序、资源利用低效、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
陕西师范大学城市规划与研究中心主任薛东前以黑河中游绿洲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为例,探讨多重因素干扰下乡村地域系统韧性适应能力及其形成机制、适应性转型过程、多维功能协调障碍和调控策略。他认为,甘州区成功的乡村地域系统适应性转型说明,要系统认识城市转型的根植性、系统性和动态性,深入分析关键要素演变特征与集聚能力,在研究系统核心结构动态变化基础上进行转型效应分析,准确测度要素结构协调状况和多尺度韧性,以更好地实现城市地域系统适应性转型。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所长常江表示,资源型城市需要做好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加强对工业遗产单体及整体活化利用,全面开展对工业遗产资源的系统普查,开展工业特色文化活动,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当前,一系列颠覆性技术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城市,重塑着人与空间的关系。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杨永春表示,人工智能在创造更加丰富的虚拟空间的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的空间行为、生活方式及社会生产空间结构。依托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虚拟空间在有效延拓实体空间边界并加快空间活动的同时,使更多的生产生活、研发与管理活动在虚拟空间中发生,颠覆了传统空间活动的主体关系与资源配置逻辑。他进一步阐释,人工智能驱动的社会空间重构主要包括对产业空间、居住空间、活动空间、文化空间的重构。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