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20周年,也是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实施10周年。11月3日,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信息资料馆、南京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四届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共同聚焦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和研究的最新进展,深入研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互动关系。
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互推动
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谈哲敏表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的变化,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的检验和彰显,中国通过鲜活而丰富的当代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实践。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典藏与研究,推动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不仅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行动自觉,也引发了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
持续通过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编译局局长季正聚表示,马克思主义文献是马克思主义的载体,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指南,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这也对全面收集和持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献提出了新要求。马克思主义文献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基础和源头,要继续收集好、保存好、研究好、利用好马克思主义文献,赓续人类文明精华,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要进一步扩大中外学术交流,通过合作搭建国际友谊和文献互通的桥梁;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和世界现代化等重大课题,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学术智慧;要进一步增进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的国际合作,做好信息共享、经验交流和文献互用等工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优质、高效的文献支持。
夯实文献基础 深化理论研究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信息资料馆馆长许先春表示,十年来,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持续凝聚收藏经典、研究经典、传承经典的学术共识,初步构建起集收集、研究、宣传于一体的工作体系,形成了以收藏为基础、数字赋能、学术支撑、活化利用的特色,为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档案文献基础,提升了中国在国际马克思主义文献收藏领域的影响力。进一步推动典藏工程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系统观念,做好顶层设计,夯实典藏根基,拓展工作视野,强化学术研究,注重藏用结合;进一步深化典藏事业国际合作,借鉴和总结国内外有益经验,通过典藏工程持续构建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料的国内协作和国际合作网络,建立长效机制;联络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高校、纪念馆、收藏家等,通过调研、研讨、文献互借、联合展览、出版书籍等多种方式加强合作。
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和研究工作的重要目标,是争取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阐释权和话语权。在这一过程中,典藏工作是客观前提,而文献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张异宾表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的MEGA前沿研究和马克思思想史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的研究小组按照MEGA的一些重要线索,用两三年时间进行了系统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中心逐渐储备人才,组建了多语种研究团队,并于2017年成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研究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从MEGA2第四部分的笔记部分开始进入文本研究,经历了五个研究阶段:第一阶段研究马克思的《柏林笔记》和《波恩笔记》;第二阶段研究《克罗伊茨纳赫笔记》及同时期的论文和政论文章;第三阶段解读庞大的《巴黎笔记》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四阶段研究《布鲁塞尔笔记》《曼彻斯特笔记》《1844—1847年笔记》和“居利希笔记”的欧洲或世界经济史;第五阶段是《伦敦笔记》研究成果的持续出版。在这五个阶段中,研究小组逐步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以此为基础,中心将进一步深入研究,让国际学术界听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声音,推动实现“中国人最有资格谈论、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宏伟目标。
莫斯科保存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始手稿,以及大量马恩藏书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文献档案。与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及其他国际学术机构的合作,对推进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事业意义重大。会上,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学术委员会主任安德烈·康斯坦丁诺维奇·索罗金阐述了俄罗斯共产国际文献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利用情况,介绍了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进展,以及俄罗斯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方面的成果。他提到,应当在马克思主义文献应用中使用数字化手段,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MEGA2编委、MEGA2第Ⅱ部分“《资本论》及其手稿”负责人卡尔-埃里希·福尔格拉夫介绍了《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编辑出版情况,认为正是在写作《资本论》的艰辛探索中,马克思的思想不断被深化。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