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记忆研究的跨文化转向
2024年11月06日 15: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1月6日第3008期 作者:本报记者 明海英

  10月27日,第十三届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在武汉大学举行。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共同探讨数字时代跨文化记忆的生成与流动、全球记忆的建构与认同等议题。

  文化记忆维系群体情感

  “缘”以隐喻的方式,表达了中国人对关系产生、发展和结局的理解。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肖珺探讨了“缘”这一中国文化的关键概念在网络交友传播生态中是如何实现延续、创新和转化的。她采用钱锺书的“两柄多边”的历史隐喻分析框架,通过代表性抽样对14个交友平台开展纵向研究。研究发现,在中国网民的数字化交往中,“缘”超越了传统宿命观,逐渐呈现出技术依赖、消费主义及游戏化特征。“缘”隐喻辗转流变的情感态度,反映了全球数字化与本土文化传统在亲密关系领域形成的跨文化张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记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也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苏俊斌表示,中国传统节日对于海外华人具有特殊意义,是维系情感和群体认同的重要载体。随着全球化演进和数字媒介发展,短视频为海外华人提供了记录和分享节日实践的平台,促进了节日记忆的跨文化生产与流动。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讲座教授蔡志祥结合闽南地区的传统民俗符号与民俗人物提到,妈祖信仰等习俗与仪式在东南亚的传播,形成了在地华人社群认同和文化传承的跨文化纽带。通过这些仪式,华人社群在多元文化的国度中,既延续了祖先的信仰,又结合当地的政策和文化氛围进行调整,形成了具有在地特色的“中华性”。

  跨文化记忆具有复杂性

  作为社会身份建构的文化记忆,其传播有赖于语言、符号、图像、建筑等媒介,并通过跨越族群和文化边界的流动机制转化、重建、扩展记忆空间。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波发现,从流传几千年的知音文化的“倾听”智慧出发,可以改变文化记忆的单向性与封闭性,生成文化记忆的多样性与开放性。

  昆山杜克大学艺术与人文科学学部主任柯琳·盖伊(Kolleen Marie Guy)以上海犹太难民博物馆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跨文化记忆的独特价值。盖伊表示,在难民博物馆塑造的记忆空间里,人们的故事跨越文化界限,交织着痛苦与失去,但也充满了同情与希望。上海犹太难民博物馆正是这样一个承载着跨文化记忆的场所,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也传递了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跨文化的公共事件及其记忆场所,共同构建了人类思考自身处境与未来关系的重要资源。

  记忆不仅是对过去的简单回忆,还涉及文化语境、媒体传播和个人认知的复杂过程。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红涛表示,要反思跨文化记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墙”“界”乃至“壁”,及其嵌入不同社会文化场景中的方式。欧洲科学院院士、丹麦奥胡斯大学荣休教授拉森(Svend Erik Larsen)表示,全球化背景下,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对记忆的塑造和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记忆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如何借助媒体的力量传承和弘扬文化记忆。

  记忆文化呈现新特征

  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为记忆的传承与重构提供了新的可能。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辛静表示,数字时代的记忆越来越倾向呈现人与媒介接触的结果,这是一种“连接记忆”,具有易复制性、变异性、跨媒介性、高传播力、持久文化影响力的数字模因可成为剖析“连接记忆”的突破口。

  暨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赵静蓉表示,数字技术使得记忆的价值逐渐被解构,并可能陷入“去价值化”的危机。同时,数字记忆可以通过云存储延伸个体的生物记忆,进入“全面回忆”的时代。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智能视听系主任虞国芳表示,在大众传播视觉转向的读图时代,纪录片作为档案的重要艺术形式,可以通过原始记录的历史真实、“记忆微光”的多元汇聚、“他者”视角的国际表达等档案叙事策略,参与到中国记忆的影像建构中来。

  在数字技术的中介作用下,记忆不仅作为个体与集体的表达广泛传播,而且在不同文化、历史与政治语境中流动,塑造着新的交流空间与理解支点。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吴世文表示,跨文化记忆在数字时代可以打破传统的地域和文化边界,促进全球公共性的重构,推动基于对话与理解的全球记忆共同体的形成。这种记忆框架不仅有助于重新审视全球语境下的记忆流动与记忆冲突,而且可以从共同的或共享的跨文化记忆角度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