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
2024年10月29日 09:5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0月29日第3002期 作者:本报记者 明海英

  10月19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与新时代中国文艺”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研讨会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回顾十年来文艺工作者在讲话精神指引下文艺创作实践的新气象新成果、文艺理论研究的新建构新形态。

  从审美经验中凝练创新理论

  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赵理富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述了文化及文艺的地位作用,明确了新时代文艺工作的使命任务,举起了新时代党的文化旗帜,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黄学龙表示,要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用好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新时代以来党领导文艺工作、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理论探索,明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与新时代中国文艺的路径方向。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冯宪光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重大问题,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傅其林表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者要继承马克思开创的典范,积累人类历史上的文艺审美经验,将之融入最新的文艺审美活动中,从审美经验中检验理论的有效性,以审美经验激发理论的生命力。要具备全球文明的视野,不仅要有中国文学的基础,也要关注欧美文学,关注亚洲文学、非洲文学,不断探寻世界文学共同体形成的可能性基础,从世界文艺研究中彰显全人类共同价值。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颜芳表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创造性探索了“中国形态”的理论特质,对人民、民族、实践等标志性概念,以及文学与科技、文学与资本、文学的价值判断等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作出了“中国形态”的阐发与新释,相关研究具有强烈的未来指向,体现出深刻的理论穿透力。“中国形态”研究既是向世界言说自身,也成为全球文学与批评研究独特而重要的参照。

  新时代文艺追求整体艺术和“出位之思”

  生动的社会实践是新时代文艺生机勃勃的源泉。中宣部文艺局原局长、“学习强国”原总编辑刘汉俊表示,文艺是历史的推动者,是时代的见证者。开天辟地的事件、改天换地的壮举、感天动地的故事、翻天覆地的变化、顶天立地的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表现的主题。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新民表示,关注现实社会生活,把时代现实作为创作源泉,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传统。中国文学在书写社会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再概念化地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而是考量如何以更有实践意义的方式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吴道毅表示,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要求与新的历史任务的需要。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文学经典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是因为作品具有的思想和情感对读者向善向上发挥了强大的引导作用。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贞表示,新时代文学呈现出一些新的审美特质,如交互性、去中心化、在场化、跨媒介书写等。一方面,跨媒介转化的艺术种类日益多样化,从影视艺术转化扩展到动漫转化、广播剧转化、电子游戏艺术转化、舞台剧转化等多个领域,出现了对更高级别的整体艺术世界的追求,即以文学文本为核心,延展出多个媒介文本,从而构成了完整的“故事世界”。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介技术的赋能和创作者综合艺术素养的提高,文学作品“出位之思”的特征也日益广泛。在对音乐、绘画、雕塑、戏剧、影视等艺术美的追求中,新时代文学的艺术审美范畴得到较大拓展。

  坚持“大人民观”

  梳理文艺理论史,可以发现关于文艺与时代的关系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论言说。一是由西方浪漫主义文艺观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启蒙主义文艺观演化而来的“灯火”论;二是由西方文艺理论中的“镜子说”和马克思主义文艺反映论演化而来的“源泉”说。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好哲表示,比较而言,“源泉”说更重视现实生活的反映,“灯火”论更注重理想信念的表现。从创作方法看,“源泉”说与现实主义相关,“灯火”论与浪漫主义相关。新时代文艺要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

  谭好哲介绍说,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将文艺发展和文艺理论与批评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当下的时代生活中加以对待和思考,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法论上的一贯传统。他表示,在文艺理论话语知识体系建构中,文艺与时代关系的研究,要着重解决文艺如何在时代生活中生成与发展、文艺对于时代生活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等问题。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遇春表示,新时代文学坚持“大人民观”,试图走出传统的劳动者美学,抵达新时代的人民美学新境界。他进一步阐释,新时代文学致力于重建“大历史观”与“大时代观”,重申文学的时代主体性与历史主体性,其整体风貌偏重于中国叙事总体性的重建。新时代文学倡导中国价值主体性,注重发扬民族形式和民间形式的艺术优长,努力实现从精神价值到审美价值的民族本位和人民本位的转型。新时代文学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正在构建新型的人民性“大传统”。它超越了狭义的“大传统”(精英文化传统)与“小传统”(民间大众传统)的界限,让更多有生命力的本土文学文体资源进入新时代文学创作中,不断强化本土化的民族文学审美心理需求。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