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视角研讨《尚书》
2024年10月16日 10: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0月16日第2993期 作者:记者明海英

  本报讯 (记者明海英)10月12—13日,全国《尚书》研究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在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举行。与会学者从法学、语言学、哲学等视角切入,深入探讨《尚书》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传承和弘扬《尚书》文化。

  近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尚书》校勘、注释、翻译和研究,分析《尚书》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治国理念,取得丰硕成果。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程政举表示,在《尚书》中法的表现形式有典、刑、彝、则、伦、宪和臬七种。《尚书》记录的从尧舜禹至春秋时期约1500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法律从简约到复杂、从简单到系统,体现了先哲们对法律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逐渐系统深入的过程。他表示,法律起源于人类的自然情感,生存和生活需要也是法律产生的内在要求。法律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表明了法律的复杂性、调控社会关系手段的多样性。《尚书》所记载的中国法的起源反映了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

  中国法律史学会东方法律文化分会会长周东平表示,《尚书》记载着先贤的治国智慧和经验教训,是研究中国上古历史及其以后2000多年为政之道的基础性材料,是经世致用之学。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白立超建议,坚持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并重、坚持多学科交叉视野研究的基础上反思经史关系。齐鲁理工学院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傅永聚表示,一方面,要坚持经典研究,加强对《尚书》字、词、句、义的辩证与诠释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尚书》传播的过程、特点、规律和影响的研究。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对《尚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尚书》在不同区域、地域传播的差异性,《尚书》与中国历代政治、社会变迁的关系,《尚书》与人类文明互鉴等领域理论问题的研究。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