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2024年09月30日 17: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9月30日第2986期 作者:杨其滨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构建是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工作。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构建原则
  坚持“两个结合”。一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只有随着民族工作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不断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才能成为我们指导民族工作的科学理论,才能展现其促进民族团结的强大生命力。二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民族有自身独特的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给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要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合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为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奠定理论基础。
  遵循“两个逻辑”。一是梳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中华民族拥有璀璨夺目的过去,中华文明拥有5000多年的深厚积淀,这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维度上留下的深刻印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坚实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在当代世界中既要吸收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的文化滋养,继承与发扬自己的文化和文明,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文明成果。二是明晰中华民族发展的理论逻辑。中华民族发展的理论逻辑,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的题中应有之义。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证明了中华民族赓续不断的理论逻辑。这些理论逻辑是中国道理、中国经验、中国理论的基础单元和重要组成部分。
  阐释好“三个理”。一是要讲清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道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正如董仲舒所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道理,不是族系、血缘、地域、信仰、习俗,而是全体华夏子孙融入骨髓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二是要深研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学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不可分割。探寻各民族政治共同性、经济共同性、社会共同性、文化共同性是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原理及其发展规律的关键所在。三是悟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各民族在团结融合、聚为一体的过程中,凝结出独特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这些观念的精髓部分是我们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强大内生动力。
  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的举措
  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中华民族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极其宝贵的思想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一系列重大原创性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涉及民族学、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内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一级学科建设,要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积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科构架和理论框架,形成系统、全面、科学的全新学科体系。要发挥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的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纳入大、中、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专业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把准研究方向,深化基础研究。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体系是我国民族事务治理的坚实基础,也为其他国家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构建,要着眼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大势,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出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要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直面民族工作领域新情况、新问题,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教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调动专家学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青年专家学者从事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多出高质量研究成果。
  聚焦制度机制,做好法律保障。《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需要有法律的支撑和公共服务的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法治化、常态化、长效化为抓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使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彰显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要加快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建设,做好中华民族通史、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等史书、文献与古籍的编纂、整理与出版工作,建设好关于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丰富资料库。要加快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在国际对话和对外宣传中,突出中华文化特征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把我国各民族勠力同心、团结发展的故事讲出去、讲精彩。要主动融入国际大语境,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把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显著优势讲清楚、讲明白。要加快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遵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在民族工作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体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