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长江文化建设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2024长江文明论坛侧记
2024年09月27日 10: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9月27日第2985期 作者:本报记者 陆航

  滚滚大江流日夜,千年文脉贯古今。9月25日,由中共重庆市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以“长江文化建设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4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市举行。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宣传文化单位、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才,重点围绕文化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长江主题文艺精品创作、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等议题展开研讨,推进重庆市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更好推动长江文化育民、惠民、利民,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

  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

  长江绵延6300多公里,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长江,高度重视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部署,为推动长江文化建设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如何讲好长江故事,保护传承长江千年文脉,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将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与民生改善、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社会治理等紧密结合起来,协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合力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此次论坛聚焦国家战略、聚焦新重庆建设,尤其是新时代重庆文化强市建设,采取提前半年“命题研究”方式,邀请15名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发表演讲,推出具有理论价值、实践价值的重要研究成果,以长江文化建设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近年来,重庆着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长江三峡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载体,持续加强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着力推动文艺精品创作,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出一批优秀作品,让长江文化活在当下、服务当代;着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精心打造“世界山水都市”“壮美长江三峡”“多彩风情武陵”等文旅名片,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大工程高质高效推动,为文化强市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年一度的长江文明论坛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重庆市委、市政府深化战略合作的重要内容,双方致力于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将论坛打造成为具有中国辨识度、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一茬接一茬的专家学者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深入调查研究,激发思想碰撞,务实资政建言,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术研究创新,为推动长江文化建设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带来新启迪、贡献新力量。

  提升长江文化建设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翼提出,在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更是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熙国表示,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这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创新的根本路径。在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看来,长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胸怀,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宝贵资源。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走前列、做示范,率先实现长江流域的现代化,必须保护、开发、利用长江文化,大力繁荣发展长江文化。

  江河源远流长,发展任重道远。保护传承长江文化、创新发展长江文化,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认为,我们要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牵引,立足长江文化具有的原真性、融通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等“水文化”特点,对具有借鉴价值的长江历史文化的内涵和形式加以改造。要树立“大长江文化”观念,打破上游、中游、下游鸿沟,有效整合全流域各类优质文化资源。要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积极推动长江文化IP化发展与数字赋能,使长江文化资源成为展现中国式现代化长江流域实践的新窗口。同时,要以江河为媒主动开展世界性文明交流,搭建世界大河文明对话的平台,创新世界大河文明对话的载体,拓宽长江文化走向世界的路径,尤其要加强与莱茵河、多瑙河、尼罗河、伏尔加河、密西西比河等世界大河流域的文化合作,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共绘“美美与共”文明画卷。

  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在着力将其打造成为品牌样板的同时,加快推进长江三峡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开工建设万州天生城、奉节白帝城、云阳磐石城、两江新区多功城等考古遗址公园,着力打造长江文化重要标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副主任王震中提出,文旅融合是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就长江流域而言,文旅融合还应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结合在一起。长江流域文旅融合需在“深度旅游”上下功夫。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认为,建设国家文化公园要跳出传统文旅项目思维,不能局限于国内视野,而是要构建“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思路,力争推动文明型国家形象建构与国际传播。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西南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蓝勇提出,长江文明作为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各流域应充分总结本流域的文明特色,充分开发利用本区域的特色文化,发掘相关文化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长江文化公园,将文化自信具体化、文明传承实作化。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青年学术委员会主任彭琳提出,风景遗产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山水文化、协同推进长江自然和文化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同济大学教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委会委员张松认为,长江文化保护传承需要建立自然遗产系统,保持长江文化的连续性,延续传承历史文脉。推动长江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

  “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是长江生态、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最佳实现载体。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认为,长江可以成为新时代国家旅游线路的示范样本,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大河文明经典旅游路线。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四川大学中国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振之表示,我们要以“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抓手,实现从“自然生态景观”到“文化生态、自然生态”一体化保护传承转变,从“观光打卡旅游”向“自然人文深度体验式旅游”转变,从“生态大保护”向“生态文化旅游经济”转变,从“文化的地点信息”向“生态文化旅游多维时空”转变,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一路奔涌的长江,滋养了生生不息的沿江儿女,浇灌了中华大地的勃勃生机,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奋进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新时代的长江正奏响新的澎湃乐章。此次论坛是重庆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一项重要活动,配套举办第十三届重庆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巴歌渝舞献祖国”文艺精品展演等,进一步提升了论坛活动的系统性和聚合性。重庆还将充分利用2024长江文明论坛研讨成果,把专家建议运用到推进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实践中,进一步开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努力把长江文明论坛打造成全国高端学术论坛和长江文化传承“重庆品牌”。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