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化进程中推进文明互鉴
2024年09月18日 10: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9月18日第2978期 作者:本报记者 班晓悦 刘越

  9月7—8日,“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多元文明互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世界史学科建设论坛在天津举行。会议以“现代化”和“多元文明互鉴”为关键词,从多维度展开学术研讨和交流,积极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史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让中国世界史研究走向世界

  在当今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时代,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和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表示,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加强文明互鉴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课题。期待各位专家学者共同为促进世界史研究及其学科蓬勃发展作出我们这一时代应有的贡献。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韩东育围绕“互鉴”这一主题,提出中华文明始终在融合中不断发展壮大,中国世界史研究有责任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自2011年世界史成为一级学科后,中国世界史研究取得了显著发展。在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院长侯建新看来,当前,中国世界史学科发展正处于爬坡阶段,希望学者们保持开放心态,执着追求真知真理,以服务社会的能力推动中国世界史学科迈上新台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刘作奎认为,中国世界史研究应该秉持向善的态度,从包容与和平的视角看待人类历史发展;应积极发挥交流与互鉴的功能,处理好本体性、主体性和相互性的关系,为国家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真知灼见。同时,不应忽视科技进步对世界史研究的影响,机器或许将以另一种方式书写历史,未来的科技发展极有可能为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第三维度研究创造条件。

  为世界史学科发展贡献力量

  在会议期间,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世界史学科评议组全体成员与部分参会学者就世界史学科建设中的经验与挑战展开讨论,为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搭建了平台,也为推动世界史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对在新形势下推进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南开大学讲席教授陈志强认为,中国世界史学科在学科规模、专业水平和平台建设方面还有待提高。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杨栋梁表示,世界史学科要发展,首先要保证一定规模的人才队伍,其次是进行战略规划,要结合学术与国家需求。吉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刘德斌建议,应加强世界史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交流,推进学科的组织化建设,构建有利于学科发展的环境。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王晓德提出,地方高校在发展世界史学科时不能追求“大而全”,必须凸显特色。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梁茂信认为,人才培养是中国世界史学科走向国际的关键,尤其需要加强跨学科研究能力的培养。

  围绕世界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博士点发展、公共服务、新形势下的学科定位等问题,学者们进行了深入讨论。复旦大学教授李剑鸣谈到,从全国层面看,要加强现有世界史博士点建设及相互协作,鼓励各地申报新的博士点;从学校层面看,学科带头人要做好学科规划,为本学科争取更多资源;从个人层面看,学者要通过自身努力为学科发展提供更多支持与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建议,世界史研究要回应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拓展学术研究的领域和边界。在面对新兴学科的挑战时,世界史应在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中寻找新的学科定位与方向。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沐涛认为,世界史学科存在三个不平衡现象:一是地域发展不平衡,中西部高校基础薄弱;二是研究方向不平衡,拉美史、非洲史和俄国史发展缓慢;三是期刊发展不平衡,世界史核心期刊太少,论文引用率不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晏绍祥提出,在学科结构调整过程中,既要增加新的增长点,又要保持原有特色。此外,世界史研究应重视国内学者提出的重要观点,鼓励学者在发表论著时引用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立新提出,面对机遇与挑战,世界史学科应做好应对:一是从根本上提高学术研究水平,通过提升水平使学科获得尊重;二是保持世界史学科的独特价值,发挥学科优势;三是适度加强世界史学者的公共参与,发出他们的声音,提升学科影响力。韩东育建议,世界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需加强国际交流,学习借鉴国外经验;要重视基础研究,理论上重新审视民族国家、西方国际法和天下体系等重要问题;地方院校应发挥研究特色,避免同质化发展。

  会议由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历史学院、日本研究院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世界史学科评议组共同举办。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