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人才培养实现精准“落地”
2024年09月18日 10: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9月18日第2978期 作者:本报记者 刘远舰 班晓悦

  “入学即就业,毕业即入编!”今年刚刚过去的毕业季,文物全科毕业生的高就业率,使得山西、陕西、山东三地“文物全科”本科生公费定向招生计划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也让“文博热”的风吹进了大学校园。当前,各地高校新生陆续开学,正式开启大学生活。如何才能培育好新时代文博人才,将“文博热”持久延续下去,有机融入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建设当中,这些问题仍值得深入探讨。

  开启文博人才培养新模式

  “文物全科人才是指为县区级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定向培养的专业人才。‘毕业即入编’是对这种定向培养模式的通俗表达,学生入校就有较明确的就业地域和方向,有利于学生较早建立起专业意识。” 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院长王芬告诉记者,“毕业即入编”可以为山东省基层补充一批熟练掌握考古、文物保护、文物与博物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对进一步加强基层文物保护队伍和考古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能极大缓解基层专业人才匮乏的困境。

  长期以来,考古与文博专业是大学的冷门专业,设置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和招生规模有限,就业形势和收入预期也不被公众看好。与此同时,基层文物保护专业人才匮乏的困境由来已久,山西、陕西、山东三地实施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计划为纾解这一困境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作为全国知名的文物大省,山西于2022年首开先河,创设了文物全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定向招生、免费培养、定向分配,为县以下基层文博单位输送文物全科人才。陕西和山东今年也加入了“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的队伍,考古文博人才“下沉”趋向已经显现。

  如何让人才“沉”得下去,与当前县域文物保护以及文旅融合发展相适应,相关高校已经做好了充足准备。王芬表示,在文物全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以强调基础知识为前提,突出课程的“全面性”。在培养模式上,强调专业导师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确保人才能够切实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郭艳利认为,校、企多方合作的产学研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颇有成效,人才培养的精准度不断提升。同时,在职从业人员培训也同步有序推进,确保人才的可持续成长。

  “奉献”是每一名考古与文博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许多考古发掘现场和文博保护单位处于相对偏远的地区,他们要在这里留下人生的大部分光阴。面对现实世界的多重选择与利益诱惑,他们的这份清苦与坚持,没有强烈的热爱和奉献精神是难以为继的。在郭艳利看来,自觉担负起文化强国、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的重大使命,应成为文博人才的崇高理想。

  四年前,湖南女孩钟芳蓉以湖南省文科第四名的成绩选择就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一时间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成为了“考古圈团宠”和全网知名的“考古女孩”。2024年7月,以“敦煌女儿”樊锦诗为榜样的钟芳蓉顺利毕业并如愿入职敦煌研究院。“心之所向,素履以往。”钟芳蓉的初心不改与执着热爱,真正诠释了“冷门”之所以“不冷”的要谛。

  筑牢“文博热”的人才基础

  “文博热”的迅速升温,与新发展格局下的文旅融合发展相得益彰。让“文博热”持久延续下去,是考古与文博工作者的共同愿望。

  日前,《黑神话:悟空》这款国产游戏在全球爆火的同时,也带火了山西文旅。据报道,游戏里的36个取景地中有27个来自山西。在游戏IP的加持下,山西一批未曾开放或者冷门的景点被推介到全国游客面前,变成全网关注的热门话题。

  “游戏”带火“文旅”这种出其不意的“出圈”方式背后,文物是“游戏”爆火的支点、“文旅”火热的根基,为文物学科发展提供了全新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刘强说:“文物学科划入了新设立的‘交叉学科’门类,强调了其跨学科支撑的内在要求。这种跨学科支撑跳出了文科领域,包括生物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王芬表示,新时代青年有着更广阔的视野,成长在网络信息时代,在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可以更快适应文博领域“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

  文物是考古与文博事业的核心内容,但不是全部。“考古与文博事业发展涵盖了文化遗产工作的全链条,既包括上游的发掘与研究、中游的保护与修复,也包括下游的管理与利用,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刘强说。

  就如何形成“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与梯队,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张颖岚认为,要培养具有行业示范和引领作用的拔尖型人才,也可以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入手,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以解决基层单位的专业人员缺口、人才结构性不平衡等问题。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