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办的“中日古典建筑史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研讨会以“互动”与“交流”为主题,一方面,在历史研究语境下探讨古典建筑各类史料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在国际研究视角下探讨古典建筑史料在中日学术语境中的认知异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怡涛表示,中日古典建筑具有相似的结构特性,历史上也有密切的建筑文化技术交流。在史料类型上,中日均存有实物、文献、图像等相似类别的古典建筑史料。推动古典建筑史料研究的国际对话,可以在资料与方法论两个层面上实现对古典建筑史料的新认识。
建筑史料包括但不限于现存建筑实物、建筑遗址、具有建筑信息的历史文献、具有建筑形象的美术品和古代器物等,其中以文献史料最为丰富。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申慧青认为,在宋代建筑史研究中,应加强对笔记、文集中的零散记录的解读。宋人笔记对于历史细节的记载与议论超越前代,极大拓展了史料的内涵与空间,特别是对于营造匠人、营造掌故、建筑理念等方面的记录,尤具“补史氏之阙”的意义。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工学系研究科副教授海野聪表示,不能仅将建筑图纸、建筑模型等“建筑表象物”视为提取过去建筑技术的信息来源,而要用一种批判性的视角来审视这些史料,使其成为古代东亚建筑史的共同话题。“建筑表象物”可被视为一种建筑技术传播媒介,通过它可以了解建筑技术多层次、跨地域的传播过程。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