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践行科学家精神
2024年08月21日 10: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8月21日第2960期 作者:刘玲玉 张明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家国情怀、创新实践、科学态度、宁静心境、融合思维和人才保障,推动形成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与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具有内在的契合度和一致性。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涵养家国情怀,需要践行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决定》强调,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从战略高度上看,就是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破方向,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布局中孕育的新机遇,促进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建设完整、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占据全球产业链的制高点。因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我们努力践行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从国家战略高度深刻领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胸怀“国之大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牢牢把握历史主动。尤其是青年一代,要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通过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物质和技术保障。为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各级党委(党组)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各级各类学校要担起主体责任,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建设应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相统一的教育理念,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励学生在打造国之重器过程中锤炼过硬本领,自觉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担当重任。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摆脱传统束缚,需要践行科学家的创新精神。与传统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要义,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要素,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决定》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我们努力践行科学家“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不断培育并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能。持续推动科技创新,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不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动能。持续推动产业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推动机制创新,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需要践行科学家的求实精神。“实事求是”,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的关键词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发展的重点难点不尽相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简单套用单一发展模式搞“一刀切”。“一刀切”做法不仅无法有效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可能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甚至阻碍创新。因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我们努力践行科学家“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准确把握自身在区域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因地制宜,找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努力形成符合本地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之路。一方面要有更清醒的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投资资金需求大、技术成长周期长、技术更新迭代快,研发投入往往赶不上变化,需要壮大耐心资本、做好长期准备,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找到自身在资本、技术、人才、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密切结合本地基础条件,找准产业定位,做好长远规划。另一方面要强化顶层设计。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突出重点,注重统筹规划布局,引导新质产业向发展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地区聚集,构建布局合理、发展高效、运行有序的产业格局;同时要强化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引导各地提高金融风险意识,避免“遍地开花”带来投资风险和资源浪费。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保持静心戒躁,需要践行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必须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入手,考虑周全、谋定后动。因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我们努力践行科学家“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面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机遇,要摆脱浮躁心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厚植扎根式科研的文化沃土,注重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积极营造“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投身科学”的社会氛围,努力培育更多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积极培育有利于激发原创性引领性成果产出的科技创新生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支持广大科研人员勇闯创新“无人区”,甘坐基础研究“冷板凳”,充分释放自主创新潜能。努力建设创新友好型社会,不断完善支持政策体系,引导更多有天赋、有兴趣的创新能人加入基础研究队伍,静心笃志、力戒浮躁,为强化原始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强化跨界融合,需要践行科学家的协同精神。《决定》全文有20处强调“协同”,涉及科技体制、科技创新等。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全球科技创新正处于空前密集活跃时期,新一代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呈现融合交叉、多点突破态势,并不断成熟、应用和扩散。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正在不断打破传统行业界限,推动不同领域间的深度融合与互动,催生一系列新的业态,赋予新质生产力更多新的时代特征。因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我们努力践行科学家“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加快推动实现技术的交叉应用、知识的共享融合和信息资源的无缝对接,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持续增长的关键驱动力。要瞄准科技前沿高地,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突破尖端技术垄断等战略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跨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协同创新,以基础理论创新和前沿技术突破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优化学术协作效率,依托区域科技人才资源优势,联动各学科领域科研组织形成“大兵团作战”力量,开展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合作研究,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加力。要围绕关键科技攻关,强化重大科技突破目标导向,通过高质高效“大兵团作战”,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攻关和协同文化传承融为一体,形成有组织科研的组织优势和集群优势,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赋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建优人才队伍,需要践行科学家的育人精神。《决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关键在于科技创新的持续突破,而推动科技创新又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人才则以教育作为基础支撑。因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我们努力践行科学家“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优质人才队伍。坚持政策牵动,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加大对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产业领域人才支持力度,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快集聚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围绕人才链布局创新链,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需求,联动开展招院引所、招才引智,优质遴选一批战略科学家和战略企业家。坚持系统联动,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的战略部署,积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让各类人才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流动集聚。坚持服务促动,紧盯人才集聚所需、人才成长所需、事业发展所需,聚焦机制优化、政策服务、要素保障等人才关切,精准发力、有的放矢,不断加强和完善人才成长发展全周期服务供给,加快形成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耦合效应和倍增效应。

  (作者系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南京市鼓楼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