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20日,2024·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甘肃敦煌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石窟寺保护理念与技术、考古与价值阐释、管理与能力建设等议题进行研讨交流。
石窟寺保护措施更加完善
石窟寺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晶和历史见证,也是造像艺术、壁画艺术和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我国的石窟寺主要集中分布在陕西、山西和甘肃三省,共计2155处,以莫高窟最为典型。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中国的石窟寺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经过70多年的努力,中国重要石窟寺的重大险情已基本消除,在石窟寺本体保护修缮、载体加固与环境治理、数字化保存与监测等方面的探索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融“价值阐释—监测预警—环境控制—灾害治理—保护修复”于一体的中国石窟寺综合保护理念已经形成,石窟寺保护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
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凌明看来,中国石窟寺保护历经70余年的发展历程,从初步的调查阶段到科技创新的深入应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石窟寺保护理念,反映了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和科技的进步。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石窟寺的保护,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石窟寺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称,在世界遗产的石窟寺类别中,我国石窟寺数量位居世界第一。近年来,党和国家对石窟寺保护更加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考察了甘肃敦煌莫高窟和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作出了加强文物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表示,多年来,敦煌石窟通过实施保护工程、加强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健全法律法规等一系列举措,使石窟寺的保存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善。敦煌研究院依托国家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结合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总结形成了古代壁画彩塑、石窟寺崖体及土遗址保护加固、石窟监测预警、文物数字化及文物安防消防等一整套关键技术体系,并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游客参观模式,有效缓解了旅游开放和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
多学科协同攻关
我国石窟寺保护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就,但作为一种不可逆的物质形态,文化遗产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刘汉龙表示,目前石窟寺文物存在开裂剥落、结构失稳等隐患,这对文物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构成了一定威胁。针对上述病害的现有保护材料存在可溶盐多、强度较低、老化变色等不足,可能给文物造成新的破坏。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和推广相容性好、耐候性强、绿色的文物保护修复新材料和新技术。这要求科研人员与考古文博界加强沟通交流,进行跨学科合作,为石窟寺保护带来新方法和新思路。
凌明提出,多学科协同攻关已成为石窟寺保护的重要共识,要强化石窟寺的系统性保护,多措并举,整体改善和提升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宋新潮认为,随着石窟寺遗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未来还需高度重视文化景观价值的保护与研究,重视石窟寺群的联系以及中小石窟寺的保护,多维度展示石窟寺遗址的价值,让每一处石窟寺都“活”起来。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在主旨发言中将敦煌莫高窟与故宫进行了类比,指出这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应秉持共同保护理念,以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文件与国内法规为依据,以延续遗产价值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为目标,以价值保护为核心,以完善的管理机制为保障,以保护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合作共享为途径,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实践经验,力争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
在论坛上,还举行了敦煌研究院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斯里兰卡、柬埔寨等国家相关文物考古研究机构国际合作启动仪式,以及阿富汗考古与文物保护高级人才研修班开班赠书仪式。
论坛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甘肃省文物局、酒泉市人民政府、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联合承办。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