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朱羿)7月13—14日,“丝绸之路青海道与中西方交流”学术研讨会在西宁市举行。
与会学者结合近年来青海等地重要考古发现,对青海道文化交流与传播进行比较分析,阐释了青海道连接高原、草原、绿洲、农耕多元文化通道的区位特性,印证了民族融合是实现古代丝绸之路中外文明交流的社会基础。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安介生表示,丝绸之路青海道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民族走廊”和“文化走廊”,是青藏高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聚集地。“走廊”是中国多民族互动的历史关系中形成的特定廊道区域,当前“走廊”研究已成为中国民族史与历史民族地理研究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古代中外关系史研究室副主任孙昊表示,综合剖析古代中央政府对丝绸之路青海道的行政、地理、军事、经济四个方面的治理措施,可以证明青海道多民族聚居的历史事实,社会文化互嵌格局的延续、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明基因、历史底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文献研究部馆员方心怡认为,青海道早在汉代就已形成,并在南北朝时期因河西走廊战乱而显得尤为重要,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但青海道依然保持着其独特地位。临沂大学传媒学院特聘教授黄书亭表示,青海道承载着历史变迁、民族交融,沉淀着文化记忆和文明基因,已由古代的“羊肠小道”变为如今的“阳关大道”。
会议由青海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主办。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