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发展的故事开启了全新篇章。在习近平主席的战略擘画下,气势如虹的全面深化改革扬帆起航。诸多创新性改革举措的推出,不仅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也成就了中国非同凡响的国际声誉。中国的发展历程、崛起之路,以及其中蕴藏的治理智慧,持续吸引着众多外国学者前来研究、解读。埃及《金字塔报》前主编、专栏作家卡迈勒·贾巴拉(Kamal Gaballa)即是其中的一员。自1997年作为特派记者报道香港回归后,他亲历了中国神州大地的气象万千与欣欣向荣。随后,他分别于2019年、2021年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埃建交65周年。他将自己在中国多个城市与乡村实地考察的经历、见闻与感悟加以记录,为《金字塔报》撰写专栏文章,后结集出版成书。通过《创造奇迹的7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漠情深》等著作,贾巴拉为不少学者打开了走近中国、感知中国的兴趣之门。近期,本报记者采访了贾巴拉,与他畅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之下的中国变迁。贾巴拉指出,自执政以来,习近平主席始终以循序渐进的治国方式,为国家进步与繁荣进行深谋远虑。与今天西方国家贫富分化日益加剧不同的是,中国的改革举措始终强调均衡与公平,使得国家发展的益处惠及每一位百姓。
新时代中国的领路人
《中国社会科学报》: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主席治国方略的正确指导下,短短数年内中国的国际地位飞速跃升。习近平主席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展现出的领导风格与个人品格也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一大焦点议题。对此您如何评价?
贾巴拉:新时代以来中国在经济、教育、民生、科技等领域取得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刷新的一项又一项纪录,激励着我编汇多部有关中国研究的著作。早在多年前,我已预感中国必将崛起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新型大国,而今天,这成为了世人有目共睹的现实,我为此深感欣慰与振奋。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备受瞩目的成就,离不开习近平主席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引,也离不开他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对实际国情的认真研判。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着自己深刻的体悟与洞察。
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千年夙愿。为此,习近平主席号召中国共产党人要对国家发展事业进行战略性和创新性的思考。而他自己也以点滴行动践行着这一点,一方面以宏阔的视野预见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另一方面以扎实的规划为未来做足充分的准备,从而使中国在保留自身原有发展特色与文化价值观的同时,不断适应新的全球变革。同时,习近平主席也强调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性。
在国际学界,有不少研究者对习近平主席的品格特征有着专门的分析。凡是仔细研究过他性格的学者都会发现,他是一位思想深邃的人,对许多事物有着属于自己的理性思考与独特见解。在习近平主席的政治生涯中,他将自己对科学、经济、法律、外交、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超群才能充分发挥,并将与此相关的治理经验融入重大国家战略决策与规划部署之中。正是这种睿智丰富多元的认知视角,对习近平主席之于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愿景产生了重要而直接的影响。此外,习近平主席在国内决策与国际交往中始终强调平等、正义与和善的观念,这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价值观之于他治国思维方式的塑造作用。
习近平主席无疑具备一位伟大政治家应有的宝贵品质。我认为,这种品质主要体现为五点。一是坚韧不拔的精神。无论是在国内治理还是国际事务中,习近平主席都展现出强大的毅力与决心。他在推动反腐败斗争中表现出的精神尤为显著,这充分显示出他所具有的坚定意志。二是严于律己的品格。千锤百炼才能锻造出伟大的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主席的早期人生经历,如插队经历是充满艰辛的,但他能够苦中作乐,这磨炼了他非凡的忍耐力和自控力。三是务实亲民的风格。习近平主席强调实干精神,注重具体问题的解决和实际成果的取得。他也常常深入基层、了解民生,展现出亲民、务实的领导风范。四是长远而全面的眼光。习近平主席注重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他提出的诸如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显示出他远大的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五是果敢决断的执行力。他敢于在关键时刻作出重大决策,在应对国内外复杂局势时始终表现出有勇有谋的领导特质,这使中国能够在发展的航向上稳步前进。
提供鼓舞人心的现代化参考框架
《中国社会科学报》: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以一种持续而深入的方式在中国开展,成为新时代中国的关键词。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要性,您作何评价?
贾巴拉:不断适应变化并进行相应改革,是中国政府最有力的政策工具之一。应当说,全面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新格局,作为一种积极的、有生命力的当代理念,为今日中国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广阔的空间。习近平主席强调,“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把握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洞察新的使命任务基础上,习近平主席以其远见卓识引领中国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今天的中国正在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以迎接崭新的历史辉煌。应当说,这一目标不仅是对中国国家发展的全面规划,也是对中国社会全方位进步的翔实方案。要如期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道路上不懈努力、锐意进取,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今天,14亿多中国人民整体迈入现代化,意味着形成了一个超过现有发达国家规模总和的巨大市场。西方式现代化并非现代化发展的唯一道路,也非必然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成功地打破了只有西方现代化才是真正现代化的固有观念。现代化这一概念虽然起源于西方,但已被历史实践证明并不适合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国情。
中国经验表明,现代化道路可以根据各国的现实土壤,进行因地制宜的本土化改造,即采用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的方法和途径,才是通往现代化未来的最佳方式。中国式现代化为其他国家,尤其是那些现代化制度尚未成型、仍在摸索之中的国家提供了一个鼓舞人心的参考模式。借鉴中国经验,无疑有助于这些国家更好地应对其发展道路上面临的不确定性,也将有利于促进世界现代化凝聚共识,推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实现。
安居乐业成为真真切切的现实
《中国社会科学报》:习近平主席指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事实上,人权这一话题并非只是严肃的法律议题,而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话题。对此您是否认同?您如何评价新时代以来中国政府对于民生关怀的相关举措?
贾巴拉:的确,中国各级政府用实际行动表明,人权并非只是书面法律承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我具体阐述了中国近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尤其是中国民生福祉在多个领域的全方位提高。在与中国多次近距离接触的过程中,我对于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已经实现的愿景尤为感触深刻。
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人类需求,安居乐业是每个公民最朴素的生活愿望,也是各国所追求的发展目标。它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一种追求稳定、平静、安全和幸福感的人生态度。然而,在今天充满社会撕裂、阶层固化的西方国家,这一愿望夹杂着民众的担忧情绪、底层大众的怨恨愤懑。而在中国,百姓红红火火的日子证明,安居乐业已成为一种真真切切的社会现实。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后,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转变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这也促成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奇迹不仅体现在国民经济增长等“硬指数”方面,也体现在实实在在的生活水平改善等“软文化”方面。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今天的中国呈现出了社会安定有序、百姓衣食无忧的面貌。中国从成立之初为温饱问题困扰的国家,转变为为人民更高精神文明层次、更优生活品质而奋斗的国家。我所到的许多中国内陆和沿海城市,都密布着大量新建的基础设施。我可以深切感受到,中国百姓对于自己的生活满意度,尤其是在物质文明方面的获得感,都有了大幅提升。得益于数字化与智慧城市的蓬勃发展,人民可以快捷地获得无现金支付等高科技带来的便利。此外,十余年来,中国人民的安全感始终保持高位。多项国际机构的调查数据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一景象与西方枪支暴力泛滥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今天的中国,人民可以轻松而自在地出行,无须为自己的人身安全或生命安全担忧。中国能够实现这一点,即是实现了最大意义上的人权保障。
中国倡议引发国际社会共鸣
《中国社会科学报》:习近平主席在国际交往的多种场合多次宣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然而,今天依然有不少西方国家将中国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并发起一系列舆论战。对此您如何看待?
贾巴拉:如今,中国的确面临着一些不利的国际形势和来自西方的种种压力。如今,一些西方国家质疑中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将中国视为最大威胁,企图遏制和阻碍中国的发展。在西方的主流媒体中,对于中国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对于西方媒体有关中国的不实报道,我在多部著作中以真实所见予以驳斥。
可以说,西方的对华态度并不能影响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于中国倡议的支持程度。11年前,从审视全球局势与人类未来的高度出发,中国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该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热烈响应,有效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大洲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在一个合作共赢、发展共享的世界里,这一倡议被一些学者称为“21世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倡议”,它创造性地传承和弘扬古丝绸之路的文明成果,使得这一古老贸易线路重焕生机,以一种符合时代内涵的全新方式,深刻重塑着当今国际经济与合作的概念。
此后,习近平主席相继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共鸣。这些倡议是对当今世界面临的时代之问、历史之问的积极回应,彰显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宏伟愿景,以及对人类未来何去何从的深度思考。习近平主席曾言,“今天的中国,是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中国实践的成功故事表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导致落后。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繁荣。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