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创新推进民俗学与民间文学学科建设
2024年04月12日 09: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4月12日第2871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清俐

  3月31日,“回顾与展望——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与民间文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行。关于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学科史、学科内涵、研究范围及人才培养模式等议题,成为研讨焦点。

  时代变革注入学科发展新内涵

  今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编修并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对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归属作了具体调整。在此次试行版专业目录中,二者尽管分属于不同一级学科(民俗学隶属“社会学”,民间文学隶属“中国语言文学”),却有着紧密联系。1918年,北京大学发起了征集歌谣运动,标志着民俗学与民间文学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与学科建制史上的共同开端。百余年来,二者在研究对象、研究队伍、研究方法等方面更是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态势。

  经由几代学人的赓续努力,民间文学创作被不断发掘、擦亮。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学典强调,在中国语言文学中维护民间文学的二级学科地位,完善了文学学科体系,也充分观照了文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深刻联系。未来,学界还需深入思考如何在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革的背景下重新理解民间文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梳理了我国民间文学学术发展脉络、分析了专业目录调整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从面向实践而言,在“非遗”飞速发展的时代,民间文学既以其独特的理论与方法论成就为“非遗”助力,也影响民众如何看待民众的创造和文化;就理论抱负而言,民间文学是最有可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研究领域。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助力

  民俗学与民间文学不仅扎根于生机勃勃的民间文化,也为现代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助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毛巧晖回顾了在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引导下,民间文学从大众转向革命,继而拓展到人民话语的历史经验,而关于这一过程中民间文学“人民性”塑造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1939年,顾颉刚发表《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抵御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阴谋。1989年,费孝通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首次提出“多元一体”概念。1999年,钟敬文在中国民俗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这一重要的学术命题。现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贡献智力成果的接力棒交到了今天的中国民俗学工作者手中。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林继富认为,我们既应看到民俗的独特性一面,更应认识到中华民族在历史与今天的交流交往交融中形成民俗文化的整体性与人民性。据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米海萍介绍,由当地学者编撰的《青海民俗志》反映了青海区域内的多民族多元民俗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在地化表现。

  谈到民俗学的应用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表示,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研究、社会治理研究、民俗经济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民俗资源环境研究、民俗文化传承研究等方面,其论文数量甚至超过理论研究。目前,该类研究需要深化成果的理论内涵,避免沦为“庸俗化的应用”。

  面向时代发展的民俗学需要突破自身理论立场的时间意识。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高丙中对民俗学长期以来以“过去—现在”时间二分预设的文化观察视角提出反思。他认为,正如“非遗”公共实践基于“过去—当下—未来”的一体性时间意识,民俗学理论方法的时间意识必须配合重新认识的民俗(生活)时间内涵,做相应重塑,承认其当代性内涵。

  立足贯通“过去—当下”的当代性,学者们发现,尽管传统的“民间”在今天已经发生变化,但民俗学、民间文学的研究对象始终具有文化的延续性。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泳超表示,民间文学在网络时代依然具有生命力。

  增强理论创新自觉

  时代的发展提出现代学术不断增强理论自觉的实践课题,更需要代代学人的赓续努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正国注意到,近二十年来,中国民间文学学科自主探索了故事形态学的生命树理论、礼俗互动理论、民俗谱系理论、文化诗学、全观诗学和故事诗学等重要学科方法,展现了学科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不久的将来,中国诗学理论等本学科方法会不断走向成熟,探索新的自主理论方法必将成为未来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基于对现代学科分工利弊的分析,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张士闪提出,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民间文学应在“田野温度”中协同,面向事情本身去理解“民俗逻辑”“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岳永逸也提出,基于大小社区的民俗研究,使中国民俗学呈现出朝向当下、感受生活、与时俱进的学科属性,赋予了社区“家乡性”和“自我性”,并进一步淡化、模糊主位与客位、局内人与局外人、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雅与俗等人为的边界。

  谈到民间文学学科的未来建设,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段友文认为,民间文学以统一于人民性之下的文学性与文化性为基本属性,决定了民间文学与民俗学密不可分。民间文学与民俗学二者必须双轮驱动,共同建设。当前,亟须加强民间文学基础理论体系与分支学科建设,增强学科影响力,形成完善配套、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师资队伍,从而使民间文学得到长足的发展。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丽发出呼吁,民间文学发展需要学术共同体推动共有价值的教育,从替代理论、过渡理论跃升到宏大理论的创建,并坚守兼济天下的学科抱负。

  会议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办。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