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根脉
2024年04月11日 14: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4月11日第2870期 作者:本报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杨非非

  4月4日,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共同主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为主题的甲辰年(2024)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轩辕广场举行。典礼前两天,西北大学和黄帝陵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祭祀黄帝陵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黄帝文化学术论坛在西安举行。

  以黄帝文化为历史观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拜谒轩辕黄帝的民族圣地和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强奋进的精神象征,是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纽带。如何进一步深入挖掘黄帝文化的内涵,提炼黄帝文化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冠梓提出,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强化黄帝陵作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作用,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弘扬,在黄帝陵举办国际性“中华文明论坛”。

  以黄帝文化为历史观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搞清楚“为什么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怎样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怎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基本问题。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燕连福表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之问、从传统走向现代之问、从多元走向一体之问、从民族走向世界之问的回答。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合中华文明的内在品质,是一种先进的文明、一种现代的文明、一种内生的文明、一种对话的文明。燕连福认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独立自主和文化自信自强,坚持文明交流互鉴,建设“有魂脉”“有根脉”“有底气”“有胸怀”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宏伟理想是黄帝文化人文本质的崇高表达。陕西省社科联名誉主席、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资深教授赵馥洁认为,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理想,具有“术”与“道”的统一、保守性和空想性的交织、历史传统和时代意识的结合三个突出特点。张载用“为万世开太平”概括他的学术使命和社会理想,并不是空洞无物的宏大叙事,他追求的“富”“均”“安”“和”的社会价值目标是合理的,他的“为万世开太平”的哲学使命也是十分崇高的。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林安梧提出,人应跨过现代化、工具化、世俗化的限制,要能真正的接地气、入本心。如此,人类文明才能不再“因文而蔽”,而是能够“因文而明”,人类才能共生、共长、共存、共荣。

  提炼时代精神 探索现实意义

  研究黄帝时代的中国文明,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葛承雍认为,研究黄帝时代的中国文明必须对文物、文献和文字承载的历史进行整体研究,勾勒与再现黄帝时代的古代社会必须使用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生理学和自然科学方法而获得的各种信息,考古学的材料只是提供了一个框架。在葛承雍看来,黄帝时代中国文明起源的梳理离不开考古探源,也离不开世界文明,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不可急功近利、草草抛出,需要我们在解决困惑中一步步探究、一代代递进。

  与会学者认为,黄帝文化蕴含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纽带,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研究黄帝文化,就是要进一步深入挖掘黄帝文化的内涵、提炼时代精神、总结当代价值、探索现实意义,明确黄帝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作用,把黄帝文化研究统一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来。我们需要充分鼓励多学科参与,团结学界力量,把握“研究”和“阐释”两大任务,努力提出具有创新性、标识性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