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迎新不辞“旧”
2024年03月04日 11: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3月4日第2844期 作者:本报记者 刘远舰

  春节期间的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里,气氛热闹,节日迎新不辞“旧”,前来寻“旧”的人们络绎不绝,饶有兴致。

  老物件温故知新

  潘家园缘何有如此吸引人的魅力?答案就在一个“旧”字里。

  老物件寄托了中国人的“念旧”之情,“怀旧”里的来时路,“故旧”中的远行根,“破旧”时的事业心,体现着生活与传统交融的智慧,更彰显了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同与传承。在“新”与“旧”之间,是古老与现代、传承与革新、守护与进取,内蕴着中华文明传承的基因编码,而新时代的“温故而知新”,就是中国人在文化传承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的鲜明写照。

  古钱币底蕴丰厚

  目前,潘家园旧货市场已成为传播传统文化、承载历史记忆的大型民间文化场域。记者在场内不同的地摊里,总能发现样式各异的古钱币。作为珍贵的历史“遗孤”,古钱币不仅刻写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脚印,而且注释着文明演进的历史过程。

  中国钱币学会货币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朱安祥告诉记者,从出土的甲骨文与青铜器铭文可知,至迟于商代晚期,贝已成为确定无疑的货币。中国古代货币作为社会交换的中介物,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结合经济社会环境的不同变化,特别是经过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已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且民族气息浓厚的货币文化。

  货币与人民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影响着国家的兴衰存亡。朱安祥表示,几乎历朝历代都有学者关注货币这一研究领域,并撰写了大量相关著作。我国古代的钱币学著作,多关注币制变化与民众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这也体现出古代钱币学家的现实关怀。如今,钱币学研究依然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与应用价值,可以为当下的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镜鉴。

  玉文化多姿多彩

  在中国,“玉”是美好的象征,早已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承载物。玉石类商品也是潘家园里的畅销品。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朱光华表示,玉器是古代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物化表现形式之一,它是古代先民思想意识、宗教思想、审美风尚、手工技艺的最主要载体之一,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思想文化内涵与科技信息,对于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理解早期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价值。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种“玉”与“人”的对照,体现出中国先民从生活实践到人生哲理的认识升华。朱光华告诉记者,中国古代以玉器的加工与使用为起点,逐渐形成独特的玉文化,至今经久不衰。早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玉文化以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等为代表,南北方地区交相辉映、群星璀璨。历史时期中国玉文化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玉器渐渐成为社会礼制的组成部分,在各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玉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得到丰富与完善并被长期传承。

  “君子于玉比德焉。”如今,品玉已成为一件雅俗共赏的文化乐事。其核心意义就在于一个“和”字。和而不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中一个重要的文化观念体现;和衷共济,则是中华民族始终能够凝心聚力、共渡难关的坚韧品质所在。穿越历史的长河,品鉴从新石器时代一路走来的中华玉文化,不仅让节日喜庆氛围更加浓郁,而且把源远流长的文化融入人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使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