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数字经济新机遇 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吴卫星
2024年01月16日 09:4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16日第2816期 作者:孙美娟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丰富内涵,科学回答了建设教育强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征程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赋予高校的政治责任与历史使命,迫切需要我们回答好“教育强国,高校何为”这个重要时代命题。近年来,作为北京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地方财经类高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以下简称“首经贸”)始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新时代首都发展,以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积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加快人才培养数智化转型,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为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市贡献首经贸的智慧和力量。围绕学校高质量发展、改革探索和办学特色,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首经贸校长吴卫星。

  教育强国建设 

  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校如何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贡献力量?首经贸如何答好高质量发展的答卷? 

  吴卫星:高校要深刻领悟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紧紧围绕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改革创新、奋发图强,以自身高质量发展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坚持党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系统部署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个最高政治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承担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贯彻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抓好两个议事规则执行,提升专题研究学校发展大事的质量,着力构建学校党建和事业发展工作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体制机制。把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建设等工作深度融合,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是培养可堪大用的时代新人和强国先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首经贸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拓展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始终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培养“强国先锋”,坚定“数字化改革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也是新时代高校加快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内在选择”的认识,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探索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启动学校人才数智化战略,围绕资源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成长个性化等方面谋篇布局。

  三是走一条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道路。首经贸作为北京市属财经类高校,兼具“财经高校”和“首都高校”两个鲜明特色,具有独特的发展空间和优势。这就要求我们要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处理好规模和质量的关系,加强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推动学校由传统的数量增长模式向质量提升模式转变,统筹优化办学资源。一方面,要集中力量建设好与自身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优势特色学科,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参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财经特色的人才。另一方面,要把服务、融入、支撑新时代首都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和使命,将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作为基本职责,把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任务,始终对标国家和新时代首都发展方向,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新时代首都发展成效检验学校高质量发展水平。

  优化学科布局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学校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过程中,首经贸如何强化学科布局以适应新需求? 

  吴卫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在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首经贸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持续优化学科布局,逐步形成了以特色谋优势、以优势促发展的学科建设良性循环机制。

  一是加强学科动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在首经贸“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明确了贯彻落实市属高校分类办学改革精神,更好地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和“两区”建设的办学定位。学科专业决定学校的办学定位,优化调整本科专业,更加聚焦学校经管类优势特色。当前,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8个,学科布局日趋完善,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3个一级学科获批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获批与中央高校共建一流学科项目支持。应用经济学下属二级学科劳动经济学获批国家级重点学科,并入选教育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通过对标国家一流学科建设标准,首经贸不断加强学科动态调整,加大对优势和特色学科的支持力度。

  二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引领数字经济学科。首经贸把数字经济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依托首经贸劳动关系、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法律经济学、大数据与商业智能等4个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媒介经营与管理1个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等已有建设成果,进一步营造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学科生态。以数字经济学科交叉平台为引擎,围绕“数字产业”“数字金融”“数字贸易”“数字治理”等研究方向,着力破解国家急需的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努力成为数字经济学科建设的引领者和数字经济“北京方案”的贡献者。

  三是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升学科群整体水平。首经贸主动对接新时代首都发展定位、现实问题和人才需求,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跨学科研究集群平台,组建一批跨学科研究团队。这不仅使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等优势学科特色更突出,劳动经济学、统计学等传统重点学科焕发新活力,还有效提升学科群的整体水平,培育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等新的学科增长点,建立持续优化学科设置的体制机制,有力解决国家和首都发展的关键难题。

  开展有组织科研 

  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年来,学校在推动科研创新、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新时代首都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做法和创新成果? 

  吴卫星:首经贸坚持“顶天立地”的科研方针,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着眼国家重大战略和新时代首都发展需求,提前谋篇布局,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应用型高质量研究,发挥学科优势,产出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创新成果和一批高贡献率的社会服务成果。

  一是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有组织科研的新模式和新机制。首经贸统筹优势资源,紧跟国家和北京市要求,对标每年首都发展中的新问题、新要求主动调整研究方向,设立具有导向性的研究课题,加强校校、校地、校企合作,“政产学研用”结合,成效显著。与国家相关部委、北京市委研究室、市人大、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政府部门紧密对接;与华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金融科技实验室,搭建元宇宙教学科研工作场景,并合作推出“量子计算+金融”“金融芯片与算法”等一批科研教学项目;与用友新道公司合作建成新商科智慧学习中心;与北京银行共建金融科技实验室等,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通过引育并举,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一方面,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采用差异化的年薪制和灵活的聘用制加大海外引才力度和外籍教师聘用力度,全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著名高校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教师。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和“云招聘”等系列活动,加大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招聘力度。实施特聘教授、讲座教授聘任计划,柔性聘任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并聘请海内外知名教授担任部分学院学术院长。另一方面,完善教师成长发展体系,实施经贸学者、后备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针对国家和北京市各类人才项目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建设人才储备库。五年多来遴选培养经贸学者15人、后备学科带头人48人、中青年骨干教师91人,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才梯队。

  三是发挥高端智库作用,搭建高质量科研平台。首经贸以国家级高端智库、科技创新平台和特色基地平台为依托,为国家和首都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切实提升学校服务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和贡献率。学校共有国家级及省部级研究机构7个,近年来,120余项决策咨询报告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或被相关决策部门采纳。

  数智化转型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数字时代,学校如何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人才,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成长体系? 

  吴卫星: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和核心使命。当前,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中国和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对数字人才的要求呈井喷式增长,对高校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首经贸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 推动建立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具有使命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一是推进数智化转型升级。首经贸围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办学定位和数字经济交叉学科平台建设,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深入推动专业的数智化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本科全面放开转专业限制,研究生专业向数字经济交叉学科方向等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急需领域倾斜。突出产教融合,加强与头部企业的产学研用合作,打造高水平产教融合基地和虚拟仿真平台,努力培养适应国家和新时代首都发展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是改革创新通识教育体系。通过改革创新通识教育体系,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联动,促进全人教育与专业成长紧密结合,是高校进行新文科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首经贸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建立开放、共享、交叉、融合的高水平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全新的学生学习模式。在现有1300余门通识教育课程的基础上,重点打造具有“经贸烙印”的六个模块的通识课程体系,包括文化传承与国民素养、文学修养与艺术诠释、劳动教育与特色实践、科技探索与科学精神、数据分析与数理思维、首都发展与国际视野,为新时代培养了一大批经管拔尖创新人才。

  三是鼓励开展“双创”教育。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一方面,强化实践教学,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联合行业数据研究专家共同打造课程,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和热点。探索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创新创业,建立“双创”赛训平台,在大赛和实训中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鼓励创新创业,开展大学生创业孵化,培养学生数字贸易相关领域的实践及创新创业能力,引领学生主动融入北京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

  未来,首经贸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抓住新机遇,担当新使命,迈上新征程,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财经大学,谱写建设教育强国和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的首经贸篇章。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