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王广禄)11月17日,江苏省社科界第十七届学术大会学术聚焦专场在苏州大学举行。15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就人文经济学的理论阐释与江苏实践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在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看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江苏大地上融通相会、共生共荣,共同推动了江苏在现代化建设上走在前列,也为人文经济学实践提供了生动样本。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实践中理解和把握人文经济学,梳理总结典型样本的成功经验,突出人文经济学研究阐释的体系化、学理化。
深入推动人文经济学研究,苏州是重要研究案例。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刘伯高总结概括了苏州人文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人文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证;三是注重保护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厚植人文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四是注重人文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探路。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表示,深化人文经济学的研究,要梳理当代具体实践的“中国模式”所蕴含的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将“中国模式”放在具有显著连续性的“中国道路”历史传承发展系统中,探讨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文化基因与内生动能。
苏州大学社科联常务副主席任平提出,界定人文经济学这一概念,关键在于如何在学科体系上、在本质向度上超越西方经济学的狭隘知识藩篱。这就要求回到马克思《资本论》,以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反思西方经济学长期以来所具有的资本拜物教,守正创新地从马克思走向当代。
人文经济学突破了西方经济学的藩篱,是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高度,对中国实践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凝练和总结,也是对今后经济发展模式的展望和预测。张新科谈到,人文经济学是一种创新理论,重在理解经济与文化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关系,重在把握经济、文化的双向贯通机制。魏鹏举认为,人文经济在本质上是一个建设性概念,人文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建设性理论,体现了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人文要走在经济前面的新发展思路,是对现代化文化经济体系的高度理论概括。
在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看来,人文经济学不仅是解决“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的一把钥匙,也为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会议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社科联主办,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社科联、苏州大学承办。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