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理念旨在将当下日新月异的新技术融入传统文科教学过程中,在突破学科划分、知识体系、教学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视野等方面局限性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20年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以下简称《宣言》),要求文科建设必须突破传统学科的积弊,在坚持尊重规律、立足国情、守正出新、分类推进的基础上,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
民族学应成为新文科建设与发展潮流的“弄潮儿”
文科涵盖文、史、哲、经、管、法、教育、艺术八大学科门类,占据我国十四个学科门类的大多数。新文科建设发展不仅影响文科自身,还影响着其他学科门类的发展乃至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事关高等学校的发展趋势、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社会成效、文化传承与创新结果,责任重大、使命重大、任务重大、目标重大。
从人类思想发展史与科学发展史上看,传统文科受分析还原研究方法影响较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局限性也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研究者在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往往要放弃对各种事物的广泛了解,进而形成所谓的学科划分与专业分工。而上述划分与分工越精细,学科、专业之间的隔阂就会越明显。这就导致了学科的专业性与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解决问题对策的综合性之间匹配度、衔接度、适用度、实用度、实效度、时效度明显降低的问题。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与渗透,以全面消除学科之间的隔阂等局限性,形成新文科的全新学科布局。
就民族学而言,它与交叉学科发展的内涵指向是:以大力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德才兼备人才、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增强文化传承与创新实力为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性为己任,以满足民族工作需求为导向,以相关专业交叉融合为焦点,以支撑引领为宗旨,突破传统的民族学科研究局限性,通过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兴的路径,促进传统民族学与相关学科全面深度融合,努力推动传统民族学更新升级,使之成为新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满足党和国家民族工作领域重大战略需求方面,民族学学科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新的历史使命面前,民族学应当成为新文科建设与发展潮流的“弄潮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党中央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着眼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的重大决策。以高质量研究成果为正确认识与妥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提供智力支撑,是民族学学科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民族与民族问题是民族学研究的最主要对象。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民族问题必然随之发生变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中国民族问题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无论是世界民族问题,还是中国民族问题,都按其自身规律存在与发展变化,都是民族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按民族学的学科领域划分等而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因此,突破传统民族学人才培养、学科领域、知识体系、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性,在新文科视域下实现民族学与交叉学科发展,势所必然,理所当然。
民族学与交叉学科研究结硕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传统的民族学科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几代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在民族学与交叉学科发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为当前及未来不断促进民族学与交叉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世纪50年代,在深入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相关学者拍摄了大量非常珍贵的影像资料,成为中国影视民族学(影视人类学)形成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后来的民族学者又以大量影视民族学的新成果促进了该学科的发展,出版了学术著作,发表了学术论文。经过相关检索,截至发稿前,相关专家学者已经发表的关于影视民族学(影视人类学)的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达755篇,影视民族学逐渐形成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以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为指导单位,以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中心暨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为主办单位的北京民族电影展为例,在已经举办过的14届北京民族电影展中,共展演民族电影就超过500部,还成功举办了“以民族电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等。
2004年,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杨圣敏为了突破民族学田野调查中的瓶颈——问卷调查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问题,将脑电波心理测试技术用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田野调查中,开创了民族学传统研究方法与实验心理学研究方法交叉融合的先河,突破了民族学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实现了民族学传统研究方法的现代化、交叉化,进一步提高了田野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与充分好评。
民族学与历史学形成的交叉学科——历史民族学也在近一时期取得了相应的学术研究成果。以上海财经大学李楠、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林友宏共同撰写的《管治方式的转变与经济发展——基于清代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历史经验的考察》一文为例,该学术论文一改传统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以我国西南“改土归流”地区的历史大数据与现实大数据为依托,采取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以“改土归流”政策对当地的短期社会影响与长期历史影响为切入点,通过民族学的民族发展途径,在人口密度、农村人均纯收入以及较低的婴儿死亡率等方面,在“改土归流”政策的历史影响与“改土归流”地区民族现实的发展状况之间建立了精细化、具象化的逻辑关联,丰富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边疆治理的历史经验和现实证据,为解决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思路,成为该交叉学科重要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之一。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智力支撑
在新文科视域下促进民族学与交叉学科发展,是民族学繁花似锦之源。为了进一步促进民族学与交叉学科发展,我们还需要在以下方面不懈努力。
第一,牢固树立新文科建设的理念,突破传统民族学研究局限性,为推进民族学与交叉学科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在民族复兴关键时期的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常言道,理念变,动机变,思路变,方法变,行为变,成效变。正是通过上述一系列变化,才能实现民族学和交叉学科与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使民族学与交叉学科的整体优势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充分发挥,大放异彩。
第二,拓展学术胸怀和研究视野,不断推进民族学与交叉学科发展。民族学研究要囊括古今中外的民族与民族问题,要包容、交融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聚焦人才培养综合性、师资队伍多学科性、课程设置科学性、田野调查资料真实性、资料分析准确性等,不断提高民族学科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文化传承及创新能力,使民族学科及相关交叉学科呈包罗万象之势、泉源万斛之态,确保民族学与交叉学科发展走上正确道路。
第三,正视民族学自身的局限性与不足,通过博采众长弥补民族学科的短板与不足。在自我完善、交叉优化、融合提升的前提下,形成新的学科范式、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新的科学研究方式等,努力做到传承优秀学术传统与多学科融合创新相统一,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系统性与目的性相统一,以实现民族学科的升级换代与相关交叉学科的繁荣发展,培养人才,形成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第四,寻求民族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切入点与出发点,努力探求民族学与交叉学科发展的本质特征、基本内涵、主要特点等,在明确建设目标、促进专业完善、优化培养体系等方面下功夫,使民族学科和相关交叉学科在学术界真正脱颖而出。
第五,客观看待民族学与交叉学科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准确看待古今中外的民族与民族问题。古人云:“士虽有学,而行为本。”我们要以“畏天下大事,识见有所未尽”的胸怀,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学以致用、研以致用的基础上,对民族学与交叉学科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对现实民族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民族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全面推进民族学与交叉学科发展、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现实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