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市委、市政府团结联系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纽带和推动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平台,2021年以来,北京市社科联党组在中共北京市委及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高度重视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推进理论创新,促进学术繁荣,强化智库建设,完善保障机制,推动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再上新台阶。
优化顶层设计
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北京市社科联推动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北京市社科联党组积极推动出台《关于新时代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使首都社科界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道路上有了科学、有效、具体的目标指引。在北京市社科联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蔡奇同志发表讲话,充分肯定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取得的成绩,对新时代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出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推动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建设,形成“全市一盘棋”工作格局;强化首都高端智库建设,由18家市委、市政府部门和14家首都高端智库试点单位参与,基本涵盖“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副中心建设等新时代首都发展的重点领域。
科学决策、有的放矢,是各项工作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重要前提。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以强化责任担当为主线制定了本单位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并在工作实践中严格抓好落实。首先,组织首都社科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党建引领社科类社会组织专项治理。首都社科界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其次,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修订完善党组意识形态工作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两个《实施细则》,探索形成舆情分析研判和信息报送机制,积极打造专群结合舆情分析研判专业队伍,建立健全网络评论工作机制。强化第17届优秀社科成果评奖意识形态审核把关,探索形成“1+2+1”的专项审核工作模式,确保评奖工作安全顺利。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平台和阵地管理,巩固首都社科领域意识形态健康、向好态势。
再次,完善社科工作体系。充分发挥社科联常委、委员作用,社科联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不断增强。落实党组成员联系专家学者制度,突出做好联系社科专家和高校学者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编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调研成果汇编》。
最后,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推动党建融入社会组织建设发展全过程,面向社会组织设立北京市社科基金学科学术发展报告、青年学术带头人和规划项目,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学术活动、社科普及和决策咨询,一体推进学科、学术、学会融合发展。
发挥平台功效
作为推动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平台,北京市社科联党组深刻把握“联”的内涵与意义,在具体工作中科学合理地运用“联”的功能,汇聚首都社科界的科研力量,为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创造了优质空间。
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宣传阐释与持续提升首都新型智库服务决策水平,是北京市社科联党组着力抓好的“两件大事”。在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宣传阐释方面,依托首都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22家研究基地,探索形成了“基地、课题、专家”协同运转机制,推出了一批代表首都水准的优质成果和品牌活动,在中央主要媒体发表理论文章1500余篇,成果数量与质量持续领先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期刊。策划出版“新时代思想旗帜研究文库”等,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举办大型理论研讨活动20余场,为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地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持续提升首都新型智库服务决策水平方面,聚焦“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围绕“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咨询需求开展深入研究,620余篇首都高端智库研究成果获得中央和市领导肯定性批示或被相关部门决策采用,为新时代首都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初步构建形成了包括14家首都高端智库试点单位和82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在内的首都新型智库体系。
与此同时,北京市社科联党组充分发挥社科基金项目引导作用和社科评奖激励作用,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建设行稳致远。为更好发挥社科基金项目的引导作用,探索建立了以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规划项目、决策咨询项目为主,学科学术发展报告项目、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为辅的新发展格局,项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持续提升。出版《首都发展报告》等蓝皮书近60种,报送《成果要报》110余篇,组织申报获立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350多项。在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中,把意识形态安全摆在首位,认真修订完善评奖条例细则,建立并形成符合“党的创新理论”“学科学术”“决策咨询与社会服务”三类成果特点的成果评价体系。
着力搭平台、建机制、强活力,始终是北京市社科联党组重点关注的工作内容。组织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的学术交流活动,是激发首都社科界发展活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北京市社科联党组的积极推进下,“首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学术前沿论坛”“两界高峰论坛”“百人工程学者论坛”四大学术品牌已陆续举办近百场论坛活动,学术论坛品牌效应日益凸显,优秀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北京社会科学年鉴》更是成为了首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权威工具书。
重视青年学者成长成才,加大对优秀青年学者的资助力度。落实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实施“首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计划”,进一步畅通社会组织、非公组织人才职称评审通道,这些工作均得到首都社科界的广泛支持和良好反响,激发了中青年学者的创新活力。一大批优秀中青年学者得到培养锻炼,成长为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仅北京社会科学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实施三年来,就有5人入选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入选北京市属高校“十四五”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1人荣获“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称号。
推进成果转化
北京是千年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资源。如何把这些文化资源研究好、阐释好、利用好,是首都社科界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让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深入民心的重要路径。
北京也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城市,积极投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首都社科界的职责所在。为更好研究与传承大运河文化,北京市社科联设立“首都历史文化资源内涵挖掘研究”社科基金项目,确立“北京大运河文化带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等一批重大、重点项目。同时,聚焦大运河文化主题,由权威学者牵头组织完成《大运河文化辞典》北京卷和7省市分卷的编纂出版工作。开设“运河缘,中国梦”“‘社科小普’带你看大运河文化带”等网络专题,提高大运河文化的受众传播率,实现了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需要与时俱进地创新工作方法。在北京市社科联党组的统筹推进下,首都的社科普及工作呈现出新气象,形成了以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为引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社科普及系列讲座为基础,以新媒体为创新平台的宣传普及格局。在具体实践中,他们加大平台建设力度,开设“人文之光网”微信公众号、“社科小普”新浪微博号、“小普”抖音号和快手号等新媒体平台矩阵。创新语言表达方式,打造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人文之光”社会科学知识竞赛、新时代文明实践社科普及系列讲座、“北京社科”精品讲堂、“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科普动漫的品牌矩阵。加强共建合作交流,构建起与主流媒体、社会组织、社科普及基地的新媒体传播协同矩阵。多种创新举措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