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篇章
2023年11月24日 09: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1月24日第2780期 作者:董彪

  习近平文化思想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着眼于新时代新征程上“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问题,是一个内涵丰富、系统完备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和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存在样式,是人类的本质性规定,对文化现象进行自觉反思和思想建构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精神进步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专门聚焦文化问题并建构相应的文化哲学和文化理论,但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社会历史哲学,却为人类科学认识文化的实质、功能以及发展趋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立足人的需要、对象性活动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剖析了文化的功能和实质;立足经济社会结构及其内在演变,揭示了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立足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异化、精神异化的批判,指明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双向奔赴、相互成就,不仅使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实现了自立自强,而且也在文化上精神上实现了自立自强。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明了“一球两制”和“两个大局”下文化发展面临的形势趋势,系统总结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指明了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文化领域的新成果,具有重要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

  一是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书写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的新篇章。马克思主义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统治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意识形态领导权对于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具有极端作用。在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导权意味着无产阶级政党通过科学理论教育群众,破除资产阶级虚假意识的蒙蔽,从而主动承担起推动历史变革的责任,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在无产阶级专政过程中,文化意识形态领导权意味着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群众与资产阶级旧文化旧观念决裂,建立属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历史变革经验、洞察时代发展大势提出来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在深刻总结国际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状况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要求必须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在深入分析信息化市场化时代媒体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强调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在深入分析我国对外传播问题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解决了“挨打”“挨饿”的问题,但还没有解决“挨骂”的问题”,要求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的极端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

  二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原则,书写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内在关系理论的新篇章。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生产活动就是为了满足需要,这种需要既包括物质需要,也包括精神需要。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们产生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而且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资产阶级社会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社会,资本把广大劳动人民当作实现价值增殖和权力扩张的手段,不仅导致了劳动异化而且导致了精神异化,不仅造成了物质贫困而且造成了精神贫困,不仅造成了社会危机而且造成了精神危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反思西方现代化的弊病,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强调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必须不断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表明,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一方面,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把高质量发展当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物质与精神、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内在关系的哲学高度,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深刻阐明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三是坚持推进“第二个结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书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和发展规律理论的新篇章。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际进程中,并不是先有“第一个结合”,再有“第二个结合”,两者实际上是同时出现的。但就像人类只有通过自然科学才能自觉把握一直存在的自然规律一样,“第二个结合”只有在深入反思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及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被提出。回顾百年来党的理论探索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运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认识到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首次提出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命题,标志着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化逻辑的把握实现了从自发走向自觉的重大转变,标志着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第二个结合”深刻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结合、发生深刻化学反应的前提。“第二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最终产生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为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发展规律理论的深化,对于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四是坚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文明指向,书写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新篇章。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文明不仅意味着人类摆脱野蛮蒙昧,更意味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条件的不断实现。技术形态和生产方式是把握文明的核心要素,不同的经济社会形态实际上也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资本主义创造的现代文明具有双重性,即资本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交往普遍化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的世界的贬值以及世界的不平等,其内在矛盾的不可克服性使其必然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文明取代。在探索东方国家文明发展道路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东方国家在维持和发展自身独立性和独特文明的基础上,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痛苦但又可以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直接走向更高级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新社会形态,这就是著名的“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程,就是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经济文化落后、文明遭遇蒙尘的中国,如何既不走封建主义文明的旧路也不走资本主义文明的歧路,走好社会主义文明新路?如何能够既吸收人类文明先进成果又始终保持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和文明主体性?习近平文化思想站在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的高度,深入把握文化与文明、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内在关系,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必须批判性地认识西方的文明起源标准论、民族国家理论和文明冲突论存在的问题,要主动为深化人类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中国方案,要从过去、现在、未来贯通的角度认识中国,要推动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必须深刻认识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根基,不断打开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空间,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和中华文明发展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和文明形态论。

  文化实践没有止境,文化理论的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发展。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进程中推动文化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是时代和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责任。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21&ZD014)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