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研究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2023年10月25日 09:3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0月25日第2758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译心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亚洲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以及中国与亚洲国家的“一带一路”合作呈现出了新趋势,在不同领域展现出了新特点,这些变化亟待学界进行全面且深入的探讨。10月14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亚非研究》编辑部主办的面向亚洲的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研讨会暨“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高端学术论坛在京举行,多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建设集思广益、谋篇布局。

  区域国别研究不断深入

  近年来,我国学界关于国别和区域的研究基础逐步扎实,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据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罗林介绍,目前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的整体建设效果良好,研究力量持续壮大,全国近200所院校参与了学科培育基地和备案中心建设;学术生产力显著提升,共计发表学术论文150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000余部,研究成果使用单位满意度连续三年达98%。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与会专家认为,下一个阶段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重点,将是精准把握机遇,成功应对挑战。从宏观来看,未来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应当是基于地域的领域之学,应具备全球视野、中国视域和对方视角。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姜景奎认为,传统的外国文学视域下的区域国别研究相对单一、静态,而当下提倡的区域国别学学科下的研究更加综合与跨学科,相对动态,重视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根基的教学设置。从微观来看,区域国别学在学术研究与咨政服务结合方面还需在质量和效率上进一步提高。罗林认为,未来要加强高校智库实体化战略,立足现实推动政策性研究,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牵引,以智库建设为突破,以外语学科转型为支撑。

  区域国别学是大国之学,是交叉学科,要义是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和核心需求,为重大决策提供支持。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黄日涵建议,建好新时代的区域国别学学科,需要用“外语+研究方法”的模式打通国内和国际合作,共享校内、校际课程;需要打通学术研究和咨政功能之间的联系、研究与传播之间的关系,推动大国与区域的研究,完善国际交流机制建设和学科建设。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教授穆宏燕认为,区域国别学作为交叉学科,除了语言文学之外,还应该综合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底层基础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展深度和广度。

  山东大学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牛林杰认为,区域国别研究必须掌握对象国语言,通用语言很难深入非通用语使用国家,这也将为非通用语提供大量机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亚非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全永根认为,非通用语种专业要充分发挥自身语言和文化优势,以共建国家第一手语言资料为工具,获得对象国最直接最真实的信息,并作出最恰当的判断。在发挥自身语言优势的同时以整体观重构知识体系,增强紧密联系现实的应用能力;要树立平衡发展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理念;促进与各国跨文化的对话和理解,在实践中应与各国领事馆等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进一步推动亚洲研究繁荣发展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还针对面向亚洲的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展开探讨。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东盟国家研究中心主任翟崑表示,与过去坐“冷板凳”情况不同,当下对东南亚的研究已日渐繁荣,呈现良好发展态势,重视在地化,强调“学以致用”,专题性研究越加细致,综合性研究逐渐增多,与自然科学、公共卫生、农业等领域的合作也日益加强。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展鹏认为,对亚洲研究的重视是对传统的回归,亚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亚洲的复杂性和差异性也值得重视。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范宏伟认为,我们应加强知识储备和政策长期支持,改变区域国别研究集中关注西方大国的传统。中国的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基本属性应当是为国家服务。区域国别研究除跨文化交流功能以外,还应当具备化解危机、增量发展和为民族复兴服务的功能。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战略处处长郑东超表示,共有40多个亚洲国家与我国正式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和协议,亚洲国家和地区对于共建“一带一路”有着重大意义。学界应加强跟踪共建国家智库涉华动态研究,加强对亚洲青年学生的培养,提高育人的国际化水平。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