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间的非契约控制机制——企业战略网络运行效率研究新视角
2011年06月02日 16:00 来源: 作者: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 185 11 版“管理学”文章之一。


  21世纪,经济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企业战略网络之间的竞争,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企业战略网络的协作能力及其运行效率。企业战略网络以企业网络化带来的巨大协作效应及其超强竞争优势而备受关注。

  企业战略网络的超强竞争优势  

  企业战略网络作为一种企业网络形式,最早是由Jarillo于1988年提出的,他认为战略网络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企业战略网络通常被描述为是由战略中心企业、供应商、消费者、相关产业企业、中介组织、利益相关者等结点构成,结点之间在非线性机制作用下,通过共生与合作方式达到多赢战略目标的自组织复杂系统。这种企业战略网络既不像市场那样依靠契约进行交易,也不像科层组织那样通过权威关系来协调行动,而是通过长期合作结成利益共享、力量互补的共生关系,企业战略网络是介于市场与科层组织之间的一种中间体制。企业战略网络已经成为组织结构的一种重要形式,世界500强公司大多是运用企业战略网络获得超强竞争优势取得成功的。

  企业战略网络表现出来的能力互补、降低交易成本、扩大信息交流、知识转移与创新等优势,使其成为应对超强竞争的一种灵捷组织形式。可以预计,随着知识产业在社会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加入这种企业网络与企业网络之间的竞争。有关企业战略网络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管理研究关注的前沿课题。

  组织间的非契约控制机制与企业战略网络运作效率  

  基于组织模式,企业战略网络的运行效率一直是理论与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企业战略网络运行效率的发挥要依赖“动态联盟”和“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国企业战略网络运行效率很低与企业间网络组织“频繁的合作终止”现象有关,“频繁的合作终止”导致我国企业战略网络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产生问题的原因是我国企业间的网络合作只重视契约机制的约束作用,忽视了共同愿景、网络文化整合、沟通、信任等组织间的非契约控制机制建设。

  科斯提出企业契约理论,企业就是一个合约。依据企业契约理论,组织运行是用契约控制的。学术界同时承认,契约理论的“不完全性”,即契约理论不能控制企业全部问题。也就是说,契约控制机制不能完全解释企业战略网络的组织行为,特别是负向组织行为,需要寻找新的理论来进行解释。

  基于组织行为学与网络组织理论双重视角,我们的实证研究发现,在企业战略网络运行中,存在一系列的组织间的非契约控制机制。嵌入非契约控制机制可以弥补契约机制的“不完全性”,并作用于提升企业战略网络的运行效率。

  契约控制机制依赖的是制度逻辑,非契约控制机制则依赖的是感情逻辑。制度逻辑与感情逻辑的互动,奠定了契约控制机制与非契约控制机制共同作用于组织效率。组织间的非契约控制机制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理论视角,用来研究企业战略网络运行效率问题。

  组织间的非契约控制机制与网络成员的共生关系  

  我们的研究发现,组织间的非契约控制机制构成模块包括:组织间的领导力、组织间的凝聚力、组织间的沟通机制、组织间的信任机制、组织间的文化融合、组织间的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具有核心企业的企业战略网络,共同愿景也成为非契约控制机制的一个内容。

  组织间的非契约控制机制的作用机理、影响因素,及其对网络组织运行效率的影响路径与科层组织内部的非契约机制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组织间的非契约控制机制要受企业战略网络成员间互动的约束,不能用科层内部权威关系来协调网络成员间的合作关系。科层组织是资本实体组织,而企业战略网络往往不是完全资本实体,具有虚拟联盟属性。因此,成员间的互动具有更大影响力。二是组织间的非契约控制机制是“内涵”的、“隐性”的,是在长期合作中形成的。企业战略网络成员合作的历史,直接影响非契约控制机制的生成,成员变动对非契约机制稳定性产生的影响远大于科层组织。

  研究发现,企业战略网络成员间的合作具有类生物特征。成员间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与网络组织效率相关,这种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本质就是一种共生(Symbiosis)关系。而“共生关系是进化、创新的重要源泉”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非契约控制机制的构建及其作用的发挥与共生关系有关联。依据共生理论,共生的基本要素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与共生环境。组织间的非契约控制机制是共生环境的一个构成部分,可以称为共生软环境。据此,在组织间的非契约控制机制研究中,引入“共生”分析框架,将成为后续研究的新方向。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徐碧琳 单位: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7号C座2-5层 邮编:1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