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外志愿服务推进民心相通
2021年09月16日 09: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9月16日第2253期 作者:黄岩 何钰妍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企业加快了在海外的布局,由工程承包转型到实业投资,由国有企业主导过渡到各类型企业同时参与,中国资本、中国工人、中国技术、中国产品开始大规模走向全球。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与投资所在国社区和民众的沟通问题。发展海外志愿服务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家民众的沟通与了解,有助于消解西方政客和媒体对中国的诋毁和误读,改善中国国家形象,承担大国责任和维护国家利益。

  海外志愿服务实践最早起源于跨国公司。海外志愿服务已经随着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走向世界,成为跨国公司践行企业社会责任、融合属地化管理以及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也是中国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借鉴国外经验提升企业良好社会形象,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重要命题。企业社会责任与社区关系、社会企业、可持续发展等概念一起成为今天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重要战略。海外志愿服务可以提升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塑造企业文化,加速团队融合。同时也可以帮助员工拓展交往空间,锻炼个人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海外志愿服务者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关注社区弱势群体,促进社区经济和文化建设,改善社区基础设施,从而帮助企业获得当地社区和政府的认可。

  中国海外志愿服务现状。中国的海外志愿服务在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成绩。2002年,由团中央、商务部共同发起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迄今为止已经向亚洲、非洲和拉美国家派出600多名志愿者,服务主要集中在汉语教学、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农业技术和社会发展等领域。该项目采取一个承办省市对接一个受援国家的形式,促进了受援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地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树立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既有国际视野又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人才。

  自2004年以来,中国在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建立起超过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学员人数超过200万,其中志愿者是重要的师资来源。中国国有企业特别是一些工程承包类企业也越来越认识到服务当地社区、融入社区生活、改善当地环境和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中国铁建自2012年开始派出员工组建青年志愿服务队,与海军亚丁湾护航编队开展联谊活动。中信建设在安哥拉开办职业学校,培训当地人才,对于塑造中国政府良好形象、推进民间友谊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总体来说,中国海外志愿服务也存在着派出规模小、服务范围小、效果有限、影响力不足等问题。海外志愿服务派出规模较小使得项目在海外的影响力较为有限。

  积极提高海外志愿服务水平。第一,把海外志愿服务提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海外志愿服务是全球趋势,推进海外志愿服务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是继续做好青年志愿者海外计划这一品牌;二是做好海外中资企业的志愿服务,借鉴西方跨国公司的经验,把志愿服务与社区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提升中国海外志愿服务水平是一项战略工程,是国家的战略需求。海外志愿服务不能算经济账或成本账,不能由一家企业或一个行业来推动,也不能由某一部门或某一省区来操作,而应该由国家统筹推进。海外志愿服务又是一项精工活,是一幅工笔画,需要精雕细琢、耐心细致,需要多部门协同作战。

  第二,理顺海外志愿服务的体制机制。青年志愿者海外计划项目由团中央、商务部等共同管理,再由省市与对口国家结对派出,这一机制在运作过程中显现出了一些有待提高的地方。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将青年志愿者海外计划项目改由外交部直接管理,海外中资企业的志愿服务由商务部直接管理,落实责任主体。

  第三,海外工业园区和工程承包类中资企业志愿服务先行先试。中国已经建立了上百个各类性质的境外园区,其中由商务部直接支持的园区也有近20个。这些入园企业多数是民营制造类企业,其劳动雇佣、产品市场等都与当地联系紧密。但是中资企业难以融入当地社会,社区关系紧张。中国海外承包企业正在转型,从传统单一的承包工程转向管理和运营工程,因此他们与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合作更为长远,开展志愿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海外志愿服务的长期战略可以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第四,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建立激励机制。在中国投资密集的地区和产业中,大力推进海外志愿者服务工作,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中资企业发挥好带头作用,纳入商务部和国资委的考核任务中。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的越南和柬埔寨,在非洲的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等国家投资活跃, 这些国家的志愿服务可以先行先试,建立志愿服务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可以借鉴大学生西部计划、援藏援疆等激励政策,在志愿者补贴、荣誉、退出、晋升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激励机制。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