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评级机构对非洲存在偏见
2024年10月29日 09:4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0月29日第3002期 作者:刘雨微/编译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近日,非洲同行评议机制(African Peer Review Mechanism)信用评级首席专家米谢克·穆蒂泽(Misheck Mutize)在“对话”网撰文表示,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评估非洲国家主权风险时存在偏见。对比分析2010—2018年非洲、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30个国家经济增长幅度可以发现,经济指标在主权信用评级中的应用缺乏一致性。这也是非洲联盟希望建立非洲自己的主权信用评级机构的原因之一。

  穆蒂泽认为,如何界定和评估主权信用评级方法的客观性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在信用评级的过程中,偏见可能以多种形式出现,既可以体现在被定量衡量的对象上,也可以通过更细微的定性偏见形式表现出来。穆蒂泽进一步解释,信用评级分析师的工作地点对于非洲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结果的客观性有着显著影响。大多数分析师身处欧洲、亚洲或美国,全球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中,标准普尔和穆迪在南非设有办事处,仅有5—10名分析师负责约25个主权国家、企业以及次主权实体的评级,而另一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则在2015年关闭了非洲办事处。通常来说,这些分析师每年到访被评级国家的时间最多为两周,这样短暂的时间远不足以充分理解和有效评估风险因素,不免让人质疑分析师的工作量以及评级结果的准确性。

  由于研讨不充分和访问时间短暂,分析师们往往基于悲观的假设、书面审议、线上讨论和公开信息作出评级。他们还倾向于忽略那些只有深入了解被评级国家才能获取的关键数据,这涉及与政策效果、机构表现、国内政治和地缘政治动态相关风险因素的评估。分析师的过度保守、对非洲国家国情的理解不足以及评定误差,一直是非洲国家主权信用评级中反复出现的情况。

  英国赫瑞—瓦特大学会计与金融学教授帕特里西亚·克鲁萨克(Patrycja Klusak)等人的研究表明,分析师对被评级国家的了解程度、亲近程度以及对本国的偏向会在评级中造成影响。相比不熟悉或距离较远的国家,分析师可能会给予另一些国家更高的主权信用评级分数。

  穆蒂泽认为,拆解信用评级方法有助于理解偏见的发生机制。标准普尔的主权信用评级方法主要关注五个因素,包括两个定量因素经济、货币以及三个定性因素制度、外部因素和财政。在定性因素上,评级机构采用1—6分评分制,分析师在分配分数时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使得判断容易受到偏见的影响。克鲁萨克等人还发现,欧洲财政官员与国际评级机构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关联,可能会给评级决定带来干扰。例如,欧洲某个国家的财政部部长与国际评级机构的董事、高管或高级分析师的关联,可能会使主权信用评级提高0.5—1.3个等级。

  穆蒂泽建议,在非洲增派分析师、拓展咨询范围和时长,有助于减少国际评级机构对非洲国家进行主权信用评级时的偏见。入驻非洲的分析师需要拓展与利益相关方的接触范围,延长在被评级国家的实地考察时间,在事件解读和风险评估方面带来与未入驻分析师不同的视角。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非洲国家主权信用评级中存在的问题。

  (刘雨微/编译)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