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如何在数字时代保障民主制度的有效运行、加强网络法治建设、赋能数字经济发展、筑牢数字安全防线、捍卫数字主权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议题。中国、巴西等金砖国家着眼于全人类福祉,总结本土实践经验,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供独到见解、创造机遇、树立榜样。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巴西马拉尼昂州检察院检察官、巴西联邦马拉尼昂大学教授卡修斯·吉马雷斯·柴(Cássius Guimar?觔es Chai)。柴在采访中反驳了西方抹黑中国民主制度的不实言论,详细阐述了中国在推动全球数字治理走向共商共建共享道路上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柴相信,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一个更加民主、和平、公正、安全、包容的数字新纪元的雏形将会显现。
人类社会的民主实践丰富多彩
《中国社会科学报》:为什么民主价值观对于任何社会的发展都如此重要?
柴:民主价值观不仅关乎中国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未来,更是所有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首先,人们需要达成某种共识,社会的稳定运作是基于一套内在的、制度化的价值观和原则。这些价值观和原则定义了个体和集体的权利、义务、责任,以及国家、人民和各种机构的角色和功能。在此基础上,人们还应该认识到,民主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观之一,其深远意义在于提升人的尊严,改善社会条件,并为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公平的社会提供了无限可能。无论是男人、女人、老人还是儿童,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社会变得更美好、更公平。人们对民主的理解不应仅限于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层面。民主更深层次的含义在于,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台复杂机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人的民主参与都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人们应该警惕那些对中国社会进行不实宣传的行为。实际上,当一个人来到中国时,就能够深切感受到这里的民主实践和美好生活。中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安全有序,人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中国的脱贫攻坚战使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有力证明。
在21世纪,人们应当深刻反思民主的真正含义。在一些治安问题频发的西方国家,民众的安全感并不高。民主不仅仅是政治参与,更是每个人对自己言行负责的能力。如果一个人能够自由地表达,能够安全地行走在街头,这本身就是一种民主的体现。政府如何对待公民,公民的民主参与程度如何,这些都是衡量民主的重要标准。西方国家认为,西方国家比中国更民主。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此外,人们可以从宏观角度审视,真正支持政府的人是谁?真正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人是谁?中国政府是得到中国人民广泛支持的政府。
《中国社会科学报》:本土知识在推动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和数字治理方面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柴: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将本土知识和文化实践融入人们对民主价值观的理解,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本土知识,受地方传统、文化和社会规范的影响,蕴含着推动民主化进程的丰富智慧,而且许多本土知识尚未被充分应用。国家积极挖掘和应用本土知识,以构建更具参与性和包容性的社会治理体系是一项战略举措。
举例来说,2021年,印度尼西亚楠榜省在印尼国内民主指数排名第8位,西图兰巴旺县(West Tulang Bawang Regency)的人类发展指标为4级,在楠榜省所有县/市中等级最低。但近年来,有印尼学者发现,民主价值观早已经存在于西图兰巴旺地区的佩帕顿(Pepadun)社区本地居民的智慧当中。佩帕顿社区对民主价值观的理解融入了正义、平等、负责、团结(互助)、利他(牺牲)、坚韧(热忱)和耐心等道德准则。对这些本土知识的尊重、运用和创新,对于建构一个更贴近民众需求、倡导民众积极参与的有效民主政府至关重要,也能提升该地区的民主指数排名。
充分发掘与运用本地知识,也是提高数字治理民主化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构建一个透明、包容的数字治理体系,更是确保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普通公民,能够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民众在数字治理中的实质性参与,不仅能够确保数字政策更加精准地反映人民的实际需求,而且还能激发政策创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近年来,金砖国家在加强数字主权的落实上发挥了领导作用,旨在保护国家文化,防止外部干预,保证数字技术的发展既具有包容性又代表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中国提出并倡导的网络主权强调,每个国家都应在互联网治理中拥有平等的发言权和决策权;所有国家都能公平地享有网络空间的益处,共同携手建立一个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公正、公平的数字生态系统。
促进各国平等参与全球数字治理
《中国社会科学报》:金砖国家在制定数字治理规则、推动数字化转型方面有哪些优势?
柴:目前,世界缺乏统一的数字治理体系,金砖国家有机会制定普遍适用的规则和标准。据人民网6月19日发布的一篇新闻报道,扩员后的“大金砖”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0%、世界人口的45%、全球贸易的20%,石油产量和储存量占到全球能源格局的40%,GDP总量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经超过七国集团。因此,金砖国家更有责任通过共享经验、整合资源、维护共同的价值观来加强数据保护和网络安全。诚然,这样的南南合作可能会对“全球北方”国家的数字治理机制构成挑战,但是也能开辟更加多样和包容的数字治理新环境。
金砖国家正在逐步提升其国际地位,重新调整发展重点。2022年6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达成《金砖国家数字经济伙伴关系框架》。该文件重点关注缩小金砖国家经贸领域的数字鸿沟,实现数字化经济的共同利益。金砖国家倡导的数字主权战略体现出各国在推进各领域数字化转型的同时,维护自身数字权利的坚定意志。通过积极开展外交工作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断完善合作机制,金砖国家还履行着共同维护数字空间秩序与繁荣的使命。此外,金砖国家致力于促进包容性经济增长,推动更多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进步。中国提出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作为构建新型全球电信网络的替代方案,促进了中国和共建国之间的数字基础设施和技术协作,助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金砖国家通过集体的形式,在国际舞台上不断提升影响力,在关键的全球数字治理谈判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金砖国家不仅致力于提出高标准的治理模式,还将向世界展示其对国际标准的坚定遵循。例如,中国正在制定并实施严格的人工智能治理和数据安全法规,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通过强调网络安全和经济增长,金砖国家有望引领全球采纳其数字治理的规范。
《中国社会科学报》:世界各国对欧洲最先提出的“数字主权”的理解存在差异。这种概念上的分歧如何影响各国制定自己的数据保护法规?
柴:你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每个国家和社会都面临着相似的担忧:数字时代的个人隐私如何得到有效保护?保护隐私的措施有哪些?如何在保护个人隐私与维护集体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个人利益还是整个社会的利益更重要一些?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数字世界中,没有绝对的权力,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最富挑战性的问题是在数字时代如何界定政府、机构、企业和公民之间的共同责任,因为每一个人都承担着各自的社会责任。
如果深入研究欧洲的数据保护法规,人们就会发现其理念在某种程度上高度理想化。随着时间推移,人们自然就会发现一些实践中的不一致性。巴西、中国以及其他国家都可以借鉴欧洲的经验,努力推动更完善的制度解决方案。即使社会进入了数字时代,人们也需要不断地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如何在尊重个人尊严、关注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共同问题的基础上提升自我。人们必须达成一个共识:一个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与数字世界中的行为不应有本质区别。如果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承担责任,那么在数字世界中,人们同样应该对行为负责。归根结底,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并无不同。如果一个人在现实世界中享有自由,那么在数字世界中表达自己时,也不应受到区别对待。数字世界不过是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另一面镜子。
为全球数字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完善全球数字治理体系提供了哪些指导?
柴:长期有效的全球数字治理体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可或缺的要素。世界各国可从中国在数字领域的深耕厚植中获益,特别是践行多边主义、促进相互尊重和维持全球治理的有效性。中国深刻地认识到,搭建一个鼓励协作、透明可查的数字治理体系至关重要,以保障全球范围内的互惠合作,让各国拥有实现繁荣发展所必需的充足资源。
中国正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对话和国际合作注入新动力,并制定公正合理的国际规则和标准。在全球数字治理的规则制定过程中,中国邀请各个利益相关方参与进来,以反映人类多样的声音和需求。中国还积极寻求联合国的支持,强调联合国在实现全球数字治理中的显著作用,以增强全球数字治理规则的国际合法性和影响力。除此之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也在提醒所有国家要平衡数字化发展与网络安全。中国致力于预防互联网的分裂,并且与全球共享数字技术进步的成果。在保障互联网安全和数据安全合规方面,中国拥有许多优势:首先是政策具有很高的透明度,其次是稳定的预期,最后是高水平的公民网络参与。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中国的倡议和行动尤为关键,例如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最大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伦理问题和安全挑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各国在网络安全、数据保护、数字普惠等方面加强合作。比如说,各国携手搭建一个综合性框架,一方面协调各国在数字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另一方面有效化解其中的矛盾与冲突。在言论自由的议题上,尽管各国的立场可能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会有所不同,但中国在数据安全和人工智能治理方面的积极探索正在为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团结合作的数字空间打下基础。这不是为了走向排他性的竞争,而是为了开辟一个更加普惠和赋能全人类的数字化的未来。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进步,人们将更加深刻地理解如何将全球治理体系有机融入数字技术的发展之中,为世界各国打造遵循规则、公平、公正的数字治理架构。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