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合使用人工智能的机会差距
2024年03月04日 12: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3月4日第2844期 作者:赵琪/编译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在过去十年中,人工智能对商业领域和消费者的习惯进行了重塑,虽然很多行业都已经开始布局人工智能,但是对于社会和教育部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这项技术,大家关注得相对较少。社会和教育部门是否已经在使用人工智能系统?他们的兴趣点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美国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所(Stanford HAI)研究项目主任凡妮莎·帕利(Vanessa Parli)等人对人工智能在社会和教育部门中的参与程度进行了调查。

  研究人员对230名来自非营利组织和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受访者已经在工作中使用人工智能工具,7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的组织可以从使用人工智能系统中受益。

  帕利提到,当前媒体上充斥着很多关于人工智能存在重大风险的报道,她以为这种情绪会渗透到社会和教育部门。但研究团队通过调查和访问了解到,这些领域的工作人员其实更渴望了解人工智能,并愿意承担部分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因此,弥合这些领域工作人员的机会差距成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社会和教育部门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只有更好地让这些部门识别、处理和部署人工智能,才能让人们更好地在社区中生活。之前有人提到,非营利组织一直没有使用人工智能,但是此次调查显示,有50%的非营利组织正在使用人工智能用于支持日常工作,涉及财务、人力资源、合同、营销运营等。并且,大部分受访者对人工智能可以用于预测分析、数据收集和内容创建感兴趣。

  研究团队发现,教育类非营利组织对人工智能的态度更为积极,相较于其他类型的非营利组织更愿意使用人工智能系统,这也是投资者愿意给教育部门投资人工智能系统的原因。与此同时,人们也对社会和教育部门使用人工智能产生担忧。他们普遍认为,人工智能系统存在偏见,未来能否将自身训练得更加公平和有代表性尚不清楚。此外,对于很多非营利性组织来说,使用人工智能的成本过于高昂,这对企业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帕利建议,研发者应该为社会和教育部门开发可扩展的资源,同时邀请非营利组织、资助者、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共同合作,因为以往的相关研究是孤立的,进而导致人工智能在没有实现商业化之前,非营利组织是没有机会使用该工具的。实现利益攸关方之间的对话,可以确保人工智能工具符合非营利组织的诉求。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它们如果想要在工作中更多地使用人工智能就要积极参与研发全过程。

  (赵琪/编译)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