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第四届中国—新西兰学前教育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来自中国和新西兰的教育界、学术界人士聚焦“多元融合与促进:学前融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主题,共同探讨学前融合教育中的课程与实施、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发现与个别化教育实践,以及学前融合教育背景下的幼小衔接支持与促进等议题。
融合教育的核心主张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应该与普通儿童接受相同的教育。就此而言,中国和新西兰两国在学前融合教育的立场和原则上拥有广泛共识,并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成效。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陈大立表示,当前,中国正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新西兰的学前教育普及率高,覆盖面广,具有开放、灵活、多元的优势,在推动资源均衡配置和儿童全面发展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中新两国学前教育发展各有特点,同时也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期待中新双方加强学前融合教育的政策交流和实践分享,继续增进社会认同、强化教师培养、完善支持系统,努力为每一名儿童提供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共同建设包容、开放、和谐的社会。
新西兰教育国际推广局副局长(国际事务)丽莎·福切克(Lisa Futschek)提出,无论能力、健康需求以及家庭背景如何,每个儿童都有权与同龄人一起参与游戏和学习。这一重要工作涉及为儿童提供所需的支持,从而为他们消除障碍,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和游戏方式。相关话题的研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让所有儿童成为更好的自己。
与会学者表示,特殊教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应自然融合于每个学段的教育。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学者们应将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作为整体,探索学前教育特殊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帮助每一位儿童理解“平等、尊重、接纳和包容”的理念,为未来能够融入多元化世界打下良好基础。
融合教育本身需要系统的保障。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系副系主任苏雪云认为,真正的学前融合教育应该回应每一个儿童的多元教育需求,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学前融合教育是去发现儿童,其对象不只是特殊儿童,而是每一个儿童。对特殊儿童来说,我们要接纳差异、尊重差异、化差异为资源,让所有儿童同伴同学、共融共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虞永平表示,为儿童的成长构建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需要各方面共同担负责任。不管儿童来自何种家庭和文化背景,身心处于怎样的状态,接纳、关爱、理解和支持儿童成长是无条件的,对于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更应该接纳。成人尤其是教师和父母与儿童之间应该有更多的交互,以尊重、理解、和蔼的态度,以移情关注、主动倾听等方式,了解儿童及其家庭,支持他们的独立行为,激发儿童的自身存在感和主人翁意识,给予儿童适宜的教育支持。
中新两国有着不同的国情和文化背景,与会代表的关注重点有所差异,但有一个明显的共同指向,就是让融合教育更加科学、有效、有力地推动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与会学者表示,期待中新两国的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加强合作和交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完善融合教育政策,提升学前师资队伍融合教育的基本素养,积累融合教育经验,进一步巩固政府投入、专业机构支持、家庭参与、社区协同以及幼儿园深度实践的学前融合教育发展新局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