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智能技术赋能地方精准科学治污
2022年06月08日 10: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6月8日第2422期  作者:李明

  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精准科学治污是落实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枢轴,亦是助推排污主体自觉守法的关键力量。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场景下,面对复杂棘手的环境难题,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智能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和赋能,为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精准科学治污提供了坚实支撑。

  赋能环境治理的技术优势

  环境污染问题是公共事务领域典型的“棘手问题”,具有高度的模糊性、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作为“棘手问题”的环境污染之所以难以根治,主要归为以下几重因素。一是污染成因多样化。污染不仅是一项环境问题,更是经济和社会问题。现实中,引发污染行为的因素复杂多样:生产工艺问题、治污设备技术问题、人员操作能力问题、恶意环境违法行为等。二是污染主体异质化。这反映在污染物排放责任主体的确定难度上,既有十分明确的类型(如厂界区隔明显的大型企业),亦有相对明确的类型(如工业园区生产工艺不同的企业),更有很多难以确定排污主体的情形(农业面源污染、城市生活污染以及地表径流污染等)。三是污染时空分散化。有些企业为逃避执法监管,故意在周末、节假日、夜晚等时间偷排污水、有害气体或非法转移、倾倒固体废弃物。与此同时,除了一部分企业集聚于工业园区,还有大量企业散布在城市周边、乡镇甚至农村,这种空间地理的分散性也给监管执法造成很大困难。四是治污责任的碎片化。由于环境问题的高度复杂性,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因此,除生态环境部门外,其他多主体也承担着与环境保护相关涉的责任,环境污染治理经常需要多主体的协同行动。特别是水体以及气体等环境介质具有高度流动性特征,这进一步加剧了跨域污染治理责权确立以及集体行动的难度。

  数字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与持续精进,在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和社会文明进步等领域已展示出强大力量。与此同时,近年来数字智能技术亦在公共治理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并且成为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数字智能技术在污染防治等环境治理领域也拥有巨大潜能和优势。首先,大数据技术在海量化数据、高速度处理、多样化结构、强关联数据以及数据有效性等方面的优势,使得数据治理成为政府的核心能力,大数据正日益成为环境治理创新的新工具。其次,物联网技术借助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在人—物或物—物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进而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地方环保部门构建和运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污染物数据驱动异常感知方法,能够实现从情景分析到智能建模再到实时决策的环境监测执法模式。再次,区块链技术具有的分布式、透明性、可追溯性以及公开性等特征,已在金融、保险、供应链物流等领域得到运用,可促进政府组织结构扁平化、治理及服务过程透明化,增强合作事务中的信任机制,事实上在空气污染跨域治理以及流域协同治理等领域具有应用空间。最后,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数据整合、快速分析、精准匹配等功能,可以有效化解信息纵向传递中出现的信息损失以及横向传递中的信息截流,有利于提高环境决策质量、优化环境监管流程、推动环境治理精细化、增进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的政府与公众互动。

  赋能地方精准科学治污的实践探寻

  近年来,浙江、广东、江苏等地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数字化转型,探索将数字智能技术应用于污染防治等生态环境保护中,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环境治理中的效能,精准科学治污取得初步成效。

  首先,以生态环境数字化转型全力推进环境“智”理。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将业务流程梳理、业务协同以及数据共享作为关键,以支撑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统一监管为目标,统一顶层设计,统一平台架构,统一层级架构,统一感知网建设,实现互联互通、数据统一。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建立生态环境监测、分析、执法处置、评价与辅助决策全业务支撑系统,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系。

  其次,探索建立企业“环保码”精准服务与监管平台。2020年初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健康码的设计和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充分借鉴健康码的经验基础上,浙江杭州等地创新运用企业“环保码”开展环境治理精准服务与监管。“环保码”基于模型算法、视频联动等技术手段,做到“绿码无事不扰,黄码加强监管,红码重点监管”。企业“环保码”对于排污单位以及监管部门发挥信号激励和精准治理的作用。对于排污单位来说,以“环保码”为特征的“环保智管服”应用场景,为排污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环保指导与服务,提升了环境“智理”以及“自理”水平。对于政府生态环境部门来说,企业“环保码”让环保监管更具有智慧性,从经验主义的现场执法模式转变为数据驱动的非现场执法模式,减轻基层执法人员负担并提高环境执法效能。

  再次,运用数字技术助力隐蔽环境违法行为精准溯源。现实中,一些企业为了逃避监管和惩罚,环境违法行为日益“主观性”和“隐蔽化”,如偷排偷放、非法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非法处置危险废物、不正常使用防治污染设施以及伪造或篡改环境监测数据等。就环境执法效力而言,生态环境监管部门要想建立威慑和自觉守法机制,就必须对这些主观恶性大且严重影响环境质量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全力查处,严厉打击,从而对某些心存侥幸的企业产生震慑作用。浙江、广东等地生态环境部门借助数字智能技术,及时捕捉生态环境违法线索,线上线下密切协同配合,固定环境违法证据,多部门高效联动,对隐蔽环境违法行为及时处置,起到了良好的震慑效果。

  最后,探索数据驱动的宽领域大尺度全天候精准治理。传统的环境监管机制,对环保系统专业人员高度依赖,他们的知识经验以及工作时间对于监管执法绩效至关重要。然而,伴随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复杂化,新兴污染问题与传统污染源相互交织,有限的环境执法人员与繁重的环境监管任务之间形成矛盾。以科学严谨的信息挖掘分析为治理前提,数字智能技术嵌入和赋能生态环境保护,能够实现数据驱动的宽领域大尺度全天候环境精准治理。浙江、江苏、广东等地生态环境部门通过5G无人巡逻船、流动注射分析仪等高科技手段,对内河、湖泊、水库、近海港口等各类水域环境开展监测监管工作。一些城市借助扬尘在线监测仪,实时获取网格化道路扬尘污染监测数据,高效精准定位扬尘污染源,同时联动城管、建设、交通等职能管理部门以及属地政府,实现扬尘全天候实时监测与精准治理。

  总之,精准科学治污是“十四五”时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内在要求。实现空气清新、水体洁净、土壤安全、生态良好以及人居整洁等环境质量目标,关键是要依靠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的精准科学治污。近年来,数字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公共部门特别是地方政府数字化转型顺势而上,技术赋能地方政府的治理创新接连涌现。具体到生态环境部门,数字智能技术的整体性优势,以及政府治理创新的时空场景,使得浙江、广东、江苏等地生态环境部门积极探寻破解环境问题复杂性的技术治理方案。在此场景下,数字智能技术赋能地方精准科学治污的实践创新正在开启。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政策执行理论视域下地方环保执法的驱动机制研究”(20BZZ07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