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 新议题 新图景——开拓公共治理研究新疆域
2022年01月19日 09: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月19日总第2333期 作者:陈振明

  公共治理研究,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引,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及进入新时代和新发展阶段为背景,跟踪公共治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趋势,探讨其中的若干重大新议题,开拓学术研究的新疆域、新境界,揭示学科发展的新方向,展现学科知识的新图景。

  丰富了公共治理研究的理论内涵

  回望百年路,前瞻新征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特别是从13个方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其中涉及国家治理的各个基础领域——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外交工作。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了新的概括——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八个明确”到《决议》中的“十个明确”,从人民命运、道路选择、理论创新、世界影响、自我革命五个方面概括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及历史性贡献,并指明了第二个百年党和国家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指南。可以说,《决议》为我国的公共治理研究提供了最新的思想指引和丰富的理论内涵。

  这段时间国内学界相继举办了“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研讨会、对话会,围绕“党的百年奋斗:治理成就和历史经验”等主题进行研讨,笔者在一次会上就“党的百年治理经验与公共管理的理论建构”话题谈了一点粗浅体会,认为《决议》是一个丰富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宝库,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提供了一系列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及重要启示,对包括公共管理和政治学在内的各个学科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可以把学界对于“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心得体会概括为如下几个关键词:新征程、共同富裕、制度执行力、高效能治理、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民族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及“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高效能治理”的命题,彰显了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以高效能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决议》中有一系列新提法新表述,比如“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并强调或重申了许多重要原则和观点,比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这些重要论述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公共治理研究研讨的重点。

  扩展了公共治理研究新议题

  “新时代”“新征程”“新发展阶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成了公共治理学科及其理论发展的一个新场景。如何理解“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制度执行力”“高效能治理”“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共同富裕”这些基本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从中央到地方的实践进展及趋势如何?已取得哪些成就和可推广、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面临何种机遇和挑战以及存在哪些问题、短板和弱项?如何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实现高效能治理?高效能治理应该如何衡量?如何以高效能治理引领高质量发展、以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支撑高品质生活?如何基于中国公共治理的实践、经验和传统,形成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制度执行力”“高效能治理”“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这些问题都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公共治理研究研讨的重点。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和研究团队大致列出了8个核心议题,它们是“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高品质生活指数构建及其应用”“高效能治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地方现代化的着力点与突破口”“强化制度执行力与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机制设计”“促进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与评价体系”“高效能治理的中国样本与中国经验”。这些议题作为抛砖引玉以引起学界深入研究和探讨,进而拓展公共治理研究的视野,丰富中国公共治理的理论内容,助推中国特色公共治理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及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上述议题看起来似乎有些“高大上”,其实很具体、很实际,是公共治理学科下一步发展必须关注与拓展的一些重要主题。这些议题也并非都是全新问题,有些是老问题的新提法或拓展。学界在这些相关领域已有不少的学术研究和知识积累,我们对这些议题的重提也是希望再次引起学界的关注。

  公共管理学科转型迫在眉睫

  目前的种种迹象表明,公共管理学科的转型迫在眉睫。转型的压力来自以下方面。第一,本学科内部的认知及忧患意识——突出表现在多年来关于学科的认同危机、知识过时与范式转移的讨论。第二,当前新的科学研究范式(如“第四范式”“融合科学”“开放科学”“计算社会科学”等)的兴起以及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的深化所引发的变化。第三,全球与中国的公共治理实践及社会需求的变化。第四,进行中的我国学科结构及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与完善,包括新学科门类的设置、一级学科的增设与调整、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的建设,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相对分离等。

  当下,回顾与反思学界关于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学科的属性及范围的长期争论,也许对推进公共管理学的转型会有一些启发。关于学科属性的争论,用简·莱恩的话概括,那就是公共行政学是科学、艺术、还是专业(职业)?这也是他1996年所写的一本书的书名。要了解这场争论的新进展,《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愿景》一书的作者麦克尔·巴泽雷的新作《公共管理:以设计为导向的专业学科》值得一读。他在书中借用赫伯特·西蒙在《人工科学》一书中首创的“人工科学”理念,对作为“以设计为导向的专业学科”(design-oriented professional discipline)的公共管理学是一种“跨学科研究领域”(interdisciplinary field of study)或一门社会科学学科的公共行政学作出区分,并论证“以设计为导向的专业学科”何以成立。关于这个主题的研究也可参阅《公共管理评论》关于“以设计为导向的公共管理学科如何可能”的一组专题研讨,尤其是其中的麦克尔·巴泽雷的《拨弦与君听:〈公共管理:以设计为导向的专业学科〉自评兼与伯特·乔治教授商榷》一文。

  可以说,关于公共治理的研究将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深入进行下去,新的问题和新的议题也会不断涌现。但中国的公共治理研究需要始终坚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强化制度执行力研究”(20ZDA10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