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青铜文化谱系的形成
2023年01月11日 09: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月11日总第2570期 作者:毕经纬

  公元前3000年前后,巴尔干半岛率先叩开欧洲青铜时代的大门,在此后的1500年间,欧洲大部分地区陆续迈入青铜时代的门槛。欧洲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境内的青铜文化也呈现不同的地域特征,大致可分为南欧、东欧、中欧与西欧内陆、西欧沿海以及北欧五个区域。

  南欧青铜文化 

  希腊半岛及其周边海岛是欧洲迈入青铜时代最早的地区之一,在青铜时代早中期,半岛内陆主要是希腊底文化(Helladic Culture),爱琴海群岛主要是基克拉迪文化(Cycladic Culture),南部群岛主要是米诺斯文化(Minoan Culture)以及稍晚的迈锡尼文化(Mycenaean Culture)。

  一般认为,希腊底文化、基克拉迪文化、米诺斯文化为土著文化,迈锡尼文化则是来自北方草原的亚该亚人所创造的青铜武器十分发达的文化。至青铜时代晚期,在海上民族腓尼基人以及北方草原民族多利安人的冲击下,希腊半岛步入黑暗时期。300多年后,希腊半岛的文化开始复苏,先后步入几何风格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

  在希腊半岛青铜文化的影响下,亚平宁半岛于公元前2千纪前后进入青铜时代,其北部是北方草原人进入半岛后创造的特拉马拉文化(Terramara Culture),中南部是当地原住民创造的亚平宁文化(Apennine Culture)。随着特拉马拉文化的南下,两支文化融合为铁器时代早期的维兰诺薇文化(Villanovan Culture),之后发展为伊特鲁里亚文化(前1200—前89年)。

  南欧青铜器以人像、武器、工具、装饰品、日用器具为主。人像常见男神像、女神像、祈愿者、战士、御者以及作为还愿祭品的小型人像,动物形象主要有牛、马、羊、鹿等。黑暗时期之前的青铜人像较为逼真写实,几何风格时期的人像则粗糙而抽象,古典时期以及希腊化时期的人像多高大写实、制作精良。

丹麦特伦多尔姆沼泽出土青铜太阳车 作者/供图 

  武器主要有匕首、剑、矛、双刃斧、横銎斧、板斧、镞等;工具中常见竖銎斧、削刀、凿、针、锥、锤、别针、镊子、剪刀等;装饰品主要有手镯、项链、护身符、杖首、杆头饰;日用器具有镜子、烛台、梳妆盒、器皿等;另有骨灰瓮、平底锅状器、战车等礼仪用器。青铜器常出于墓葬或宫殿之中。这一谱系的青铜文化主要是由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的祖先创造的。

  东欧青铜文化 

  随着“喀尔巴阡—巴尔干冶金区”的形成,东欧南部与巴尔干半岛北部在竖穴墓文化(Pit Tomb Culture)时期进入青铜时代,时间略早于南欧。之后经过洞室墓文化(Catacombs Culture)、阿巴舍沃文化(Abashevo Culture)、波尔塔夫卡文化(Poltavka Culture)的发展,于木椁墓文化(Timber-chambered Tomb Culture)晚期进入铁器时代。

  处于铁器时代早期的斯基泰文化(Scythian Culture)时期仍然常见青铜器。东欧北部森林草原地带于法季扬诺沃—巴拉诺沃文化(Fatyanovo-Balanovo culture)时期进入青铜时代,在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Sejma-Turbino)时期步入鼎盛期,并于后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萨夫罗马泰文化(Sarmatian Culture)时期进入铁器时代。(柳德米拉·克里亚科娃等著,陈向译《欧亚之门:乌拉尔与西西伯利亚的青铜和铁器时代》,三联书店2021年版)

  东欧青铜器以武器、工具、装饰品为主,常见板斧、竖銎斧、矛、匕首、短剑、长剑、镞、横銎斧、削刀、镰、锄、锛、凿、锥、别针、手镯、耳环、项链、杖首以及少量小型人像等。至晚期增加了马具、牌饰、杆头饰、鍑等流行动物装饰艺术(杨建华、邵会秋、潘玲《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青铜器常出于墓葬和窖藏之中。一般认为,这一谱系的青铜文化主要是由斯拉夫人的祖先创造的。

  中欧与西欧内陆青铜文化 

  欧洲中西部农耕条件较好,青铜资源也很丰富,生业模式与南欧及东欧南部有较大差异,其青铜文化呈现出与两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特点。该地区在“喀尔巴阡—巴尔干冶金区”的影响下,于钟杯战斧文化(Bell-Beaker and Battle-Axe Culture)晚期进入青铜时代,之后经过乌尼蒂茨文化(únětice Culture)、图木卢斯文化(Tumulus Culture)、骨灰瓮文化(Urnfield Culture)的发展,在哈尔施塔特文化(Hallstat Culture)时期进入铁器时代,但其实直到拉坦诺文化(La Tene Culture)时期仍然常见青铜器。

法国维克斯镇出土青铜酒罐 作者/供图 

  中欧与西欧内陆的青铜文化与东欧、南欧地区互有影响,对北欧青铜文化影响较大。青铜器主要有武器、工具、装饰品以及少量小型人像等,常见横銎斧、矛、匕首、剑、镞、竖銎斧、削刀、镰、凿、锥、针、别针、鱼钩、项圈、手镯、臂环、耳环、祭奠车、骨灰瓮、水鸟等;晚期增加了马具、盔甲、盾牌、镜子、酒罐、带流壶、号角、圆形透雕饰件等。青铜器常出于窖藏之中,如法国甘纳特窖藏、匈牙利科济德窖藏等。

  这一地区受新石器时代晚期石质战斧传统的影响(戈登·柴尔德著,陈淳、陈洪波译《欧洲文明的曙光》,吉林出版集团2017年版)。青铜时代流行各种各样的青铜斧,这一倾向对欧洲及亚洲草原产生过很大影响。一般认为,这一谱系的青铜文化主要是由凯尔特人的祖先创造的。

  西欧沿海青铜文化 

  不列颠群岛、法国西部沿海以及伊比利亚半岛,在新石器时代是巨石墓文化的主要分布区,至青铜时代受到欧洲南部及西部内陆青铜文化的双重影响,形成了大西洋青铜文化(Atlantic Bronze Culture),呈现出多元的面貌特征。

  这一地区铜矿、锡矿资源都比较丰富,故而早在公元前2000年之前就进入了青铜时代,如英格兰的威塞克斯文化(Wessex Culture)、西班牙的阿格力克文化(Argaric Culture)。之后经过阿克顿公园文化(Acton Park Culture)、布列塔尼文化(Bretagne Culture)的发展,于杜里斯文化(Dowris Culture)、卡斯特罗文化(Castro Culture)末期进入铁器时代(A.H.达尼等主编《人类文明史》(2),译林出版社2015年版)。

  西欧沿海青铜文化不如南欧、西欧内陆发达,青铜器主要有武器、工具、装饰品以及少量人像、动物等,常见匕首、矛、鲤鱼舌剑、镞、头盔、板斧、竖銎斧、凿、削刀、锛、锄、锥、镰、鱼钩、针、手镯、臂环、项圈、喇叭、战车等。青铜器常出于窖藏之中,如英国伦敦黑弗灵窖藏。这一谱系的青铜文化一般认为主要是由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和伊比利亚人的祖先共同创造的。

  北欧青铜文化 

  北欧地区铜矿、锡矿资源匮乏,加上远离青铜文化中心,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晚于欧洲其他地区,于公元前1700年前后的诺迪克文化(Nordic Culture)早期进入青铜时代,于诺迪克文化晚期(公元前700年前后)进入铁器时代。

  北欧盛产琥珀,深受欧洲及地中海周边地区贵族的喜爱,于是在北欧与南欧、西欧之间形成了多条“琥珀之路”。欧洲各地的青铜资源、铸铜技术、青铜器以及其他商品沿“琥珀之路”,从南欧、中欧、西欧、东欧甚至更远的地方辗转而来,故而北欧青铜文化与中欧、西欧及东欧均有相近之处。但北欧青铜器的埋藏地点与上述地区有较大不同,常出于湖泊、沼泽之中,如特伦多尔姆沼泽,这可能与祭祀活动有关。

  青铜器主要有武器、工具、装饰品、礼仪器具等,常见剑、矛、镞、盾牌、头盔、砍刀、竖銎斧、削刀、凿、锥、针、鱼钩、祭奠车、号角以及少量小型人像、动物等。这一谱系的青铜文化一般认为是由日耳曼人的祖先创造的。

  文化之间的互动 

  总体来看,欧洲各地青铜器均常见武器、工具与装饰品。南欧还有较多的青铜人像与动物,这些人像与动物大多与祭祀活动有关,从中可以看出南欧青铜文化与地中海东岸和南岸青铜文化的密切联系。东欧的青铜武器最为发达,显示出草原人群尚武的特点。上述青铜器中较为复杂的人像、动物等常用失蜡法铸造;相对简单的武器、工具、装饰品、日用器具等多用简单的二合范铸法铸型,辅以锻打。

  欧洲大陆支离破碎的地理结构以及复杂多样的气候环境,造成了境内青铜文化的多元性。从时间上看,南欧东部与东欧南部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最早,青铜文化也最发达,对其他地区的影响也比较大。西欧沿海与北欧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略晚,青铜文化不甚发达,对其他地区影响较小。作为欧洲腹心地带的中欧,其青铜文化受到南欧、东欧影响的同时,又对西欧、北欧产生了重要影响。

  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因素主要是对资源的追求。当现有资源不能满足需求时,就需要与外界进行交换或买卖,于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商路,如西亚的“青金石之路”、欧洲的“琥珀之路”以及亚欧大陆之间的“丝绸之路”等。当常态化的交换不能达到目的或无力进行交换时,常付诸武力掠夺,如草原人群因天灾、瘟疫等原因陷入生存危机时,便会掠夺周边人群的粮食、人口、家畜等资源,不断对周边地区尤其是农耕地区施加影响(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此外,草原人群常逐水草而居,也需要不断迁徙。

  上述交换、掠夺、迁徙等行为在促成自身文化扩散的同时,还把其他地区的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最终形成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复杂网络。欧洲青铜文化各个谱系之间的交流也大致如此。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古代青铜器发生学研究”(19XKG00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chen-jing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7号C座2-5层 邮编:1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