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报道:江西泰和——蹚出绿色富裕路
2022年04月15日 10: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15日第2388期 作者:

  编者按: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旧貌换新颜。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口支援的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呈现出勃勃生机。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挥专业特长,找准智力支援切入点,增强对口支援实效性,立足市场构建衔接纽带,以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切实服务地方发展。民生福祉持续提升,基层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真切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感召。

  积极构建衔接纽带 精准服务地方发展

  按照《新时代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工作方案》部署,2020年5月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口支援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两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准确把握对口支援实践性强、操作灵活、措施多样等特点,积极发挥学科门类齐全和国家高端智库优势,充分调动全院学术资源,精准对接泰和县发展所需,瞄准发展短板,密切协同配合,为助推泰和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全力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泰和乌鸡:特色资源育出驰名商标

  “一顶凤冠头上戴,绿耳碧环配两边。乌肉乌骨乌内脏,胡鬓飘飘真好看。绒毛丝丝满身白,毛脚恰似一蒲扇。五爪生得很奇特,十大特征众口传。”这是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群众对泰和乌鸡特征的形象概括。泰和乌鸡全身长有白色丝状绒羽,体型娇小,发源于泰和县武山脚下的汪陂村。它始录史册于西汉,名扬天下于康乾,已有2200多年历史。“泰和乌鸡”作为泰和县的一张亮丽名片,先后荣获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

  擦亮“生态绵溪”名片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沙村镇绵溪村地处赣江支流珠陵江江畔,因“溪水长流,绵延不断”而得名。近年来,绵溪村依托山清水秀好生态、源远流长古文化、风景如画美乡村打造“生态绵溪”,先后荣获江西省3A级乡村旅游点、“水生态文明村”“十大秀美乡村之锦绣村”、江西省“100个贫困村脱贫攻坚”典型案例等荣誉。这个曾经的边远贫困村如今已华丽“变身”为乡村旅游胜地。

  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江西省泰和县灌溪镇的千烟洲曾是一个满目荒丘草坡、侵蚀沟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的贫困小山村。如今的千烟洲森林覆盖率从当初的0.43%提高到70%以上,原来的荒丘变成了茂密的森林,不仅实现了生态恢复,还显著促进了经济发展。记者跟随中国社会科学院挂职干部、泰和县委副书记、副县长高月前往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从建站初期没有路,到颠簸异常、被科研人员戏称为“舒经活血”的路,再到现在5.5公里的水泥路,通往试验站的道路见证了千烟洲的发展与变迁。

  探访“生态明珠”蜀口洲

  蜀口生态岛地处泰和县西南郊区,发源于井冈山的蜀水河,在这里形成分支并汇入赣江。用岛上村民尹丹的生动比喻来说,“因为这个岛太美了,蜀水河就伸出双臂将它合围怀抱住了”。千里赣江侧畔而过,与三面环绕的蜀水河,构成四面亲水的地理格局,形成了“千里赣江第一岛”。“树影翠浪涌,花落彩虹流”,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对该岛美景的赞颂。

  做好“山水文章” 发展绿色产业

  桥头镇是泰和县林业大镇,这里山水相连,林木葱郁,森林覆盖率高达89%。近年来,桥头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做好“山水文章”;厚植绿色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进一步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以产业发展促乡村振兴

  从某种意义上说,乡村就是在适应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的。为了农业生产,人们定居下来形成了村落,村落发展过程始终以方便生产为原则,衍生出诸多与生产相关的村落形态及生产功能。如村落选址遵守 “近地原则”,村落建在离耕地最近的地方,不仅方便农业生产,还有助于形成并维持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以及村落生产与生活之间的能量循环。泰和县从抓基地示范入手,尊重乡村价值,注意乡村产业与乡村之间的密切关系,依据当地农业资源特点实现乡村产业兴旺,这一思路给我们多方面启示。

  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乡村振兴是针对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城镇化迅猛发展,而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相对滞后局面,采取的比肩城市现代化的乡村建设。认真总结乡村发展的历史经验,对我国谋划乡村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探索乡村生态振兴新路径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是稳妥和系统地解决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诸多难题的重要路径,也是促使我国未来“三农”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作为具有庞大系统工程特征的乡村振兴,必须科学设计、系统谋划,进而扎实有效地分类实施。从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维度看,生态振兴居于关键地位,承担着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功能。在近年来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随着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农业清洁生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共治的全面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累积性和复杂性,要全面实现乡村生态振兴,仍需通过全方位努力,科学选择可行路径并合理制定有效措施,稳扎稳打全面建设和务实推进。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