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本报记者 吴文康/摄
2月21日,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编委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编委会主任谢伏瞻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上,谢伏瞻宣布了新一届《中国社会科学》编委名单,并向编委颁发聘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编委蔡昉、高培勇,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赵奇,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编委李扬、李培林以及其他《中国社会科学》编委出席了本次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张江主持会议并介绍新一届《中国社会科学》编委会组成规则。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编委会主任谢伏瞻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本报记者 吴文康/摄
谢伏瞻在讲话中对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他指出,4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在相当大程度上代表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记载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时代同步伐、与国家民族齐奋进的光辉历程,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一面旗帜,成为展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成果的重要平台,成为海外了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的重要窗口。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报》和中国社会科学网融合发展,相得益彰,取得可喜成绩。
谢伏瞻对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未来的工作提出殷切希望。他强调,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同志们要一如既往地忠诚于党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讲政治、勤思考、敢担当、善作为,把《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报》和中国社会科学网办得越来越好。
谢伏瞻指出,以《中国社会科学》等顶级期刊为代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80余种学术刊物,是我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水平最高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群,在一定意义上不仅代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形象,而且代表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形象。
就新时代如何办好《中国社会科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刊物,谢伏瞻提出四点要求。第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系统深入地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我国理论界的重大责任,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大责任,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期刊、出版社、报纸、网站的重大责任。《中国社会科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杂志要精心组织有分量、有理论深度和学理厚度的文章,善于将政治术语转化为学术语言,努力推出研究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经典。第二,以加快构建“三大体系”为根本任务。《中国社会科学》和各杂志要围绕“三大体系”建设这个中心,开办专栏,设置议题,组织学者,编发高质量稿件,使“三大体系”建设的研讨蔚然成风并结出硕果,成为“三大体系”建设的重要平台。第三,通过制度和编辑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刊物质量和影响力。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在阳光下采编,确保稿件刊发的严肃性、公正性和高水准。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培养一大批政治过硬、业务精湛、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编辑人才。第四,积极发挥编委会的作用。充分调动各位编委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好编委会把方向、议大事、统全局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编委蔡昉出席会议 本报记者 吴文康/摄
围绕构建“三大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如何更好发挥自身优势,与会编委提出了意见建议。蔡昉表示,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的突出特色是学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9年,要更加重视选题工作,围绕重大时间节点和中长期战略部署抓好选题工作,特别要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倒计时,2035年目标,本世纪中叶目标等重大选题。《中国社会科学》作为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理论刊物,应更加注重从现实问题角度提炼有深厚理论基础的学术研究选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编委高培勇出席会议 本报记者 吴文康/摄
高培勇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拓宽研究视野,围绕“三大体系”建设加强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身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应充分利用平台优势,汇聚学界顶尖科研力量,为加快“三大体系”建设,强化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赵奇出席会议 本报记者 吴文康/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编委李扬出席会议 本报记者 吴文康/摄
李扬表示,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领导下,在编辑队伍的不断努力下,《中国社会科学》无论在政治方向和学术动态的把握方面,还是在编辑风格、学术影响力方面,都是中国最成熟的一本学术期刊杂志。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要继承和发扬《中国社会科学》的编辑特点,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继续作出贡献。一是要在学术规范、学术视野方面具备多元文化视角,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重要论述;二是要在经济领域以及整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呈现顶尖文章;三是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科学》要拓展国际视野,在世界舞台上发出更加响亮的“中国声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编委李培林 本报记者 吴文康/摄
李培林对《中国社会科学》未来的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匿名评审制度,加强头条文章策划力度。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科学》头条文章在学界和社会上发挥着很大影响力。如何在新时代继续保持和发挥这种影响力,需要编辑团队做出更加专业的思考。二是要科学调配各个学科的文章比例。经济学科等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学科文章需要保持一定比例,同时要体现专业性。三是要注重社会科学方法的创新。例如,针对大数据热点现象的研究,不仅要有对现象的背景研究,更要深入解剖大数据的分析方法,做出跨学科的突破和创新,在国际上抢占创新高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编委周弘表示,《中国社会科学》在过去的一年里发表了几篇有影响力的国际研究文章,比过去大有进步,值得庆贺。未来,要进一步提高刊物文章的影响力,一是需要注重对前沿问题的研究;二是要提高站位,从人类文明的高度讨论问题;三是在设置选题时注重议题相对集中,有些议题可以有不同侧重点的文章,形成讨论和话语圈,提高影响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哲学部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编委刘跃进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给出了以下建议。一是要更加深入思考如何围绕经典抓重大选题。要通过深入研究经典,归纳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基本道理,并探究在今后如何打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经典。二是要深入思考在当今时代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这方面要主动设置议题、主动组稿,通过具体的、深入的研究,充分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在全媒体时代,如何跟随新技术发展的步伐提升《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一直是多位编委十分关注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哲学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编委朝戈金认为,当前,人文学术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相信也会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再度迎来大发展的契机。纵观国际学术格局和走势,眼下我们应当重视推动作为新趋势和方法的数字人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张江主持会议 本报记者 吴文康/摄
“《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报》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网是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勇于担当、稳中求进、守正创新,以‘三大体系’建设为中心,着力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高端传播平台,推动整体工作再上新台阶,把刊、报、网办得越来越好。”张江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王利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向《中国社会科学》编委会汇报了工作。出席会议的编委还有张宇燕、陈众议、陈甦、陈星灿、潘家华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主任方军也参加了会议。
与会者合影 本报记者 吴文康/摄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7号C座2-5层 邮编:100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