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人文社科期刊高层论坛在金华举行
推动中国学术在大数据时代扬帆远航
2019年04月26日 09: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1月14日第667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春海 访问量: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对学术研究与学术评价产生了巨大影响,学术发展和学术评价的面貌将要因之重塑。当前,推进学术创新,构建科学、公正、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积极、稳妥应对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而扬弃大数据时代的影响,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和学术期刊评价两支队伍,方能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11月7日,第三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在浙江省金华市召开。本届高层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以“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评价与学术发展”为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高翔出席高层论坛并讲话;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坚、浙江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陈德喜分别致辞。来自全国主要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近百位社长、主编等,共议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及学术评价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路径和对策。

  大数据时代兼具机遇与挑战

  大数据即意味着大机遇、大价值,也意味着大考验、大挑战。面对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任重而道远。学者表示,无论如何改变,质量与特色仍是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发展的根本,必须在坚持办刊根本的基础上顺应时代要求,应对大数据所带来的挑战与考验,抓住其带来的战略机遇,从而提升自身的水平和影响力。

  不占领信息时代的制高点,学术期刊就没有未来。“尽管大数据将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尚未可知,但它对人类的世界历史和文明进程的深远影响已初见端倪。与此相适应,大数据也在深刻地影响现代学术与学术期刊的生存样态和评价方式,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学术信息获取方式、读者评价和同行评价的样态。”在讲话中,高翔指出,站在历史与时代的制高点,科学审视大数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抢抓高新科技给现代学术与学术期刊提供的战略机遇。

  高翔还指出,“当前,如何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从宏观上把握学术发展脉络,追踪学术热点、难点;如何发展创新性、引领型的高端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如何引导学者利用大数据推出更加深刻扎实的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对期刊读者的兴趣、行为、心理乃至未来需求做到实时追踪和深层分析,等等,均是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界的重大考验。”

  《江海学刊》总编辑韩璞庚表示,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传播的载体,不能置身事外。对于学术期刊,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挑战中,网络化、数字化的冲击首当其冲。面对大数据时代,我们的一些传统学术期刊并未适应时代要求,存在办刊模式低效、时滞、慢节奏,信息获取手段、方式陈旧,审稿方式的单一性,评价方式的片面化等困境与问题。

  以大数据服务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创新

  2014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报》推出了以“学术评价”为题的新版面。10月27日,又对北京、上海、广东、湖北、山东、陕西、青海、甘肃、江苏、吉林等地100余位学者展开“学术成果问题反思大调查”。11月7日,基于该调查的稿件《学术成果问题根源于“评价体系”》刊出后即在读者、学者中引起热烈反响。

  科学、公正、合理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是引领学术发展方向的风向标和导航仪。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走向世界学术之林,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要在世界学术期刊之林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科学、公正、合理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不可或缺。

  现行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主要以欧美学术界主导的SCI、SSCI、A&HCI等几大引文索引为参照模式和评价标准。这套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工具理性大行其道、过分偏重量化标准等弊端,如果一味追捧、崇拜,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发展可能贻害无穷。

  高翔希望坚持正确的学术期刊评价理念,推进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创新改革,建构科学公正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

  高翔认为,大数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样本分析理论的局限,弥补了现行学术期刊体系的某些缺陷,但大数据仍是一种量化分析的升级改良版本。科学技术再进步,也无法将世界上的所有数据一网打尽,全部收集、存储和加工,尤其无法量化“价值取向”和“学术立场”。因此,我们绝不能盲目崇拜和一味迷信国外学术评价标准,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构建公正、合理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常务副主任荆林波介绍了AMI指标评价体系。其中A代表吸引力,M代表管理力,I代表影响力。该指标评价体系具有以下特点:较好地切合了期刊评价流程;定性、定量相结合,学科专家与计量专家相协作;打分的延展性,创新引入扣分机制;公开评价标准,避免黑箱操作;从过去的以刊评文走向重视刊物背后的论文质量,乃至学科走向。

  学术期刊编辑和评价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大数据时代的浪潮,并未淹没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数据时代并非一个冰冷的数据世界,“关键在人”不仅未失去意义,反而更为明确,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学术期刊编辑队伍和学术评价队伍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高翔强调,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建立符合大数据时代要求的期刊编辑队伍和期刊评价队伍,引领和推动学术研究走向未来。

  高翔还指出,学术期刊是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的重要舞台,是极其重要的战略阵地和宝贵资源。积极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人才队伍建设刻不容缓。当前,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我们必须加紧建设两支队伍:一是建设一支学术期刊编辑队伍,二是建设一支学术期刊评价队伍,并使两支队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利用数据技术对学术期刊进行深度分析,以便对其科研水平作出真实准确的评价,这是学术期刊评价领域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当务之急是加大学术期刊评价乃至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尽快建立一支“讲政治、懂理论、通学术”的一专多能的学术评价人才队伍。有了这样一支评价队伍,学术期刊评价才能更好地改变目前存在的一些乱象,让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走上更加健康、有序、科学的发展道路。

  韩璞庚表示,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追求生存与发展的对策之一是彻底转变传统编辑理念,实现责任编辑的全流程、动态化参与。大数据时代,责任编辑的职能发生了变化,第一,编辑不再是单一学术成果的评判者、组织者的角色,而是信息的数据挖掘者、守护者、整合者。第二,编辑人员要成为统计、分析海量信息的专业人才,能够运用技术手段辨识云信息,消解大数据的价值低密性。

  《江淮论坛》主编计永超认为,重视大数据,建构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学术研究体系,需要推动相关学科和专业设置,培养大数据人才。当前大数据研究多集中在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只有极少数学校开始注重这种学科融合,设置了新专业。应在大数据背景下,积极开设相关学科和专业,为大数据研究提供储备人才。

  

责任编辑:陆畅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