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美学术高层论坛在京召开
传统依然活在世界的历史进程中
2014年03月28日 15: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34期 作者:

  我们都生活在传统中,同时,又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和改变着传统,并创造着新传统。因此,“传统”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断探讨的课题。10月28—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美国维思里安大学联合举办的“首届中美学术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围绕“传统”这一主题展开学术探讨与思想交流。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学部主席团主席王伟光出席会议并致辞。王伟光、美国维思里安大学校长迈克尔·罗斯分别担任论坛的中方与美方主席。

  出席此次论坛的还有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卫建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金冲及,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史蒂芬·赫斯,美国历史学会执行主席詹姆斯·格罗斯曼,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高翔等近4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

  “传统”在对话中得到升华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也是西方学术的重要中心。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源远流长的学术历史和深厚的学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球发展观念,为世界学术提供了内容最丰富、最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兴起和发展,为世界文明提供了独特而丰富的内容。因此,“中美学术对话”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学术对话,对于增进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制度体系间的理解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许嘉璐指出,人类需要不同文明的对话,在对话中一定离不开传统,因为现实就是过去的延续和发展。不同文明之间需要相互了解,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有的杰出贡献。对于对方有而自己欠缺的,就要欣赏,只有达到一个欣赏的高度,才会向对方学习,最后达到双方共同发展的目的。

  王伟光在会上发表了“传统依然活在世界的历史进程中”的演讲。他指出,中美两国之间的学术对话不但有助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而且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在全球化已成定势的情形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能够解决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因此,这就需要全人类的智慧,需要不同传统之间的对话交流、互补长短。

  高翔认为,“中美学术高层论坛”围绕“传统”展开对话,可以看做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重要对话。我们通过对话,在世界的横轴上,探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如何在全球化时代确立自身的坐标,如何求同存异,实现包容性发展;在历史的纵轴上,思考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自我超越,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提升。

  迈克尔·罗斯也认为,首届中美学术高层论坛将“传统”作为主题,非常有意义。中国与美国都致力于在变革中尊重传统。人类正在经历很多的经济技术变迁,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能适应这种变化。

  讨论传统是为了开辟未来

  传统是一个文明国家的文化积淀和历史遗产。传统看似无形,却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行动。传统通常经过多少代人的积累,得到众多人的认可和习惯而形成,包括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

  王伟光指出,传统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一个国家社会转型和变革的走向,但变革中的国家与社会一定不会脱离传统的影响和制约。传统的断裂或延续这类话语,不能在纯粹主观的意识中表达,而必须置于历史和现实进程之中。传统的复活取决于现代性国家的构建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历史的创造性。今天我们讨论传统,并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开辟未来。

  金冲及认为,历史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连续性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急剧的或渐进的变革。当旧的传统已不能解决实际生活中提出的新问题,甚至阻碍历史前进时,变革是必然要发生的。但每一次变革只能从原地出发向前跨进一步,有时是一小步,有时是一大步。不管这一步跨得是大是小,旧传统中那些已经过时的不合理的因素迟早将被扬弃,这就叫弃其糟粕;而传统事物中那些合理的或没有完全过时的因素,仍应该细心地保存下来,或经过改造而被赋予新的内容,这就叫取其精华。这个过程将不断向前推进,永无止境。

  德国高级人文研究学院资深研究员约昂·吕森则认为,在人类学的世界当中,传统展现出很多不同的形式。它的多样性经由诸如礼仪、节日以及对集体记忆的教育、纪念物、公众行为而得以展现和确认。事实上,人类生活的众多方面都是被传统的因素确定的。这些都发生在私人的和日常的生活中,同时也发生在与集体记忆有关的大多数公共领域和过程中。在政治中,作为一合法性的资源,它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学术生活中,它活跃在讨论、研究策略的诸项标准以及对其结果的再现形式中。

  关于传统与进步的关联,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周弘认为二者密不可分,相反相成。传统作为一种惰性力量,其消极面是进步的重负,因此社会进步表现为对被视为神圣的传统的亵渎,表现为对传统中保守方面的突破与革新。但是另一方面,传统中优秀的成分是一种积极因素,它凝聚了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创造者的劳作和智慧,成为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力量,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因此,一个民族的进步和繁荣昌盛往往包括对优秀传统的继承。

  世界需要倾听中国传统的声音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丰富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其优秀文化传统是当代中国前进的基础和出发点。卫建林指出,中国文化传统的精粹,它的永远的生命力可以积极贡献于今天人类发展。尚待深刻挖掘和大力发扬的,不是某些维护陈旧社会秩序的僵化政治教条和伦理教条,而是把事物看做整体、看做过程,在这种整体和过程中,在相互联系和向对立面转化与不停的运动变化中,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辩证思维。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杭生认为,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以上不间断的文明史,是世界上拥有“传统”——现实的传统和潜在的传统——最多的载体。这些“传统”是当代中国可资开发的资源,是十分宝贵的财富,不能片面笼统地、不加分析地认为它们是“历史的包袱”。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这些传统已经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现代性变迁。这种变迁是有轨迹可循的,在这个意义上是有某些规律性的。

  美国维思里安大学哲学教授安靖如则探讨了美国实行儒教的可能性。他认为,美国的儒教也许不同于现有的美国传统,以及过去和今后的东亚儒教。儒教的整个前现代的文本在美国越来越多,并且在大学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被适用。儒家教义与很多美国现有的传统产生共鸣,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不一样的侧重点。

  参加本次论坛的学者来自哲学、史学、文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这使论坛的讨论不但具有跨文化对话的性质,而且具有多学科对话特色。会上,学者们发言踊跃,气氛热烈。第二届中美学术高层论坛将于2013年在美国召开。

责任编辑:梁瑞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