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美学术高层论坛在京召开 中西学术界围绕“传统”展开对话
2014年04月08日 11: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作者:

  2011年10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美国维思里安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1)——首届中美学术高层论坛”在京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围绕“传统”这一主题展开学术探讨与思想交流。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学部主席团主席王伟光出席会议并致辞。

  出席此次论坛的还有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卫建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金冲及,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史蒂芬•赫斯,美国历史学会执行主席詹姆斯•格罗斯曼,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高翔,美国维思里安大学校长迈克尔•罗斯等近4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

  许嘉璐在讲话中指出,中美不仅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更是两个文化大国。两国一起研究过去、现在和未来,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人类需要不同文明的对话,在对话中一定离不开传统,因为现实就是过去的延续和发展。不同文明之间需要相互了解,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有的杰出贡献。对于对方有而自己欠缺的,就应该要欣赏,只有达到一个欣赏的高度,才会向对方学习,最后达到双方共同发展的目的。

  王伟光在讲话中指出,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学术实力很强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漫长而深厚的学术历史,中美两国之间的学术对话不但有助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而且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王伟光认为,传统是一个文明国家的文化积淀和历史遗产。一部人类社会史,就是不断继承传统精华,融合时代内容,开启新的发展道路的历史。在从地域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各自的文化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人类文明史的版图增添了独特色彩。作为文明进步的印记,传统依然活在世界的历史进程中。

  王伟光强调,传统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一个国家社会转型和变革的走向,但变革中的国家与社会一定不会脱离传统的影响和制约。传统的断裂或延续这类话语,不能在纯粹主观的意识中表达,而必须置于历史和现实进程之中。传统的复活取决于现代性国家的构建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历史的创造性。中国的现代转型是在继承和超越传统的过程中实现的,是传统向现代迈进中的变革与升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它以其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和世界。今天我们讨论传统,并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开辟未来。

  高翔代表中方主办单位致辞,他说,“中美学术高层论坛”围绕“传统”展开对话,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重要对话。我们将通过对话,在世界的横轴上,探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如何在全球化时代确立自身的坐标,如何求同存异,实现包容性发展;在历史的纵轴上,思考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自我超越,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提升。

  迈克尔•罗斯代表美方主办单位致辞,他说,首届中美学术高层论坛将“传统”作为主题,非常有意义。中国与美国都在致力于在变革中尊重传统。人类现在正在经历很多的经济技术变迁,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能适应这种变化。迈克尔•罗斯还谈到教育在继承传统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系统不仅仅是把过去的知识传递给当代,而且也要掌握未来。我们致力于用教育系统来促进科技进步、掌握未来,但是,教育系统不能只面向未来而忘记了如何继承传统。教育系统如果想在继承传统方面有所作为,就必须促进不同观点之间合作,包括学者之间,学界与政界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合作。

  据介绍,中美论坛是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美国维思里安大学联合举办的小规模、高层次的学术研讨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在中国和美国轮流举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一直致力于将自身建设成为中国学术和其他国家学术展开对话和交流的重要桥梁,努力推动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与理解,为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wuyong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7号C座2-5层 邮编:1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