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 “根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民族的 “魂脉 ”。坚守好这个魂和根 ,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2022年第 6期《中国社会科学》曾刊发一组题为 “思想中国:重绘中国哲学镜像 ”的文章 ,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当代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根基 ,通过新境界与新观点研究阐释中华文明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基于上述思考 ,本刊继续约请相关学者撰写了本组专题文章。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暨哲学系教授程乐松认为 ,哲学学科在中国的建构以哲学史叙述为基本形态。哲学史的叙述为中国哲学引入了哲学的规范性和问题框架 ,也使得哲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思想传统中的规范与方法。从中国思想传统的经典性与历史性分析出发 ,通过 “即事言理 ”思想方法的剖析 ,中国哲学获得一种重返经验的可能性。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巍提出 ,理解古典中国思想 ,首先要理解中国古人表达思想的概念语言。中国古人更倾向于以描述具体经验的方式运用其概念语言。这种说理策略即中国古人推崇的 “能近取譬 ”,实质则是以特定经验素材为模型 ,构造表达思想的概念语言。因此要理解古典中国的概念语言及其承载的思想 ,就要在看似 “哲学 ”的抽象表达之外 ,也关注看似 “日常 ”的经验词汇 ,对后者超出日常语义的挪用进行一种实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朱承认为 ,中国哲学力图统合人类生活中最具广泛意义的共同事实与价值 ,从人类共同生活经验出发 “以类观之”,在治理普遍性、自然普遍性、天道普遍性、道德普遍性等维度上表现出了对于普遍性的多重探寻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期望能够对人类生活给予总体性认知与解释并以此朝向人类社会的大同团结。从普遍性角度对中国哲学的人类共同体意识予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可以展现中国哲学对于整体性人类命运的洞见与智慧 ,并凸显中国哲学的世界性意义。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