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海外中国政治研究的学术史考察
2023年11月23日 14:4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1月23日第2779期 作者:刘晓玉

  中国政治实践推动着海外中国政治研究的发展,也映射着这一学术领域的生命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具有显著的政治学意义,海外中国政治研究领域的研究群体、成果产出规模急剧扩张,使得对该领域开展学术史研究成为可能。

  国外学者的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中国政治研究的学术史成果多为海外中国学家中的权威所撰写的综述文章或主编的论文集,相关研究常常带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学科危机感,主要涉及议题、任务和动态包括:(1)反省学科发展现状,特别是考察区域研究与政治科学之间的张力,中国政治研究的专门化、学科化发展趋势及其利弊等。代表成果如何汉理的《中国政治研究:向第三代学术转型》、欧博文的《专业化时代的中国政治学研究》。(2)核心概念与理论的建构、不同代际之间研究范式的变迁。代表成果如鲍瑞嘉的《美国的中国政治研究》、林恩·怀特的《中国政治研究:此领域的研究状况概述》。特别是考察中国政治发展与变化的现实对该研究领域的影响,评估现有理论与中国政治实践的距离以及如何更新材料、方法、视角等来缩小鸿沟。(3)不同国家或地区研究议程的异同。柏思德强调汉学传统深厚的欧洲较晚实现向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的转型,但在对中国政治发展的评价、关注主题、研究议程上通常主动寻求与美国的细微差异化;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中国政治研究常常拒斥简单移植西方知识体系,具有鲜明特色,但在国际社会科学界影响力有限。(4)学术研究与决策服务的关系,特别是意识形态对学术研究的影响。不同国家学者之间对中国政治实践与知识的认知分歧在扩大。

  2010年以来,面对中国崛起与西方政治乱象,西方主流社会科学研究方式受到冲击,西方中国政治研究界陷入知识焦虑与浮躁、社会公信力下降、政策影响力削弱的尴尬境地。西方中心主义的中国研究受到广泛批判,一些学者呼吁进行以中国为中心的研究。

  国内海外中国学研究初兴

  李学勤等前辈多次强调对海外中国学开展学术史研究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翻译出版大量海外中国学著作、建设基础资料库,文献掌握充分催生学术史写作的冲动,如孙越生《美国中国学手册(增订本)》、朱政惠《美国中国学发展史:以历史学为中心》、黄长著《欧洲中国学》、何培忠《当代国外中国学研究》、张杨《冷战与学术》等“海外中国学”学术史研究著作,对“海外中国政治研究”的学术史考察通常作为同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相当的子领域来呈现。

  随着国内海外中国学研究队伍的壮大和多个专门研究机构的出现,聚焦海外中国政治研究的学术史研究文章有所增加,既有对海外整体情况的评估,也有对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一国或地区的考察;既有广泛涉猎中国政治各方面,也有仅评述如政治发展、政治精英等专题。在研究方法上,传统的描述性规范和文献史路径仍是主流,但也有少量引入文献计量分析的尝试,出现了少数以学术社会史路径展开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总体上,国内海外中国政治研究的学术史研究还处于初兴阶段,研究成果偏碎片化,没有形成稳定的学术共同体并就理论基础、核心议题等达成基本共识。

  以问题为中心的复调式学术史叙述

  对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中国政治研究的学术史考察,要将概念或理论的兴起置于区域研究、政治科学、比较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史,更进一步回到情境中考察——放到海外学者本土政治社会、中外互动关系、世界政治发展趋势中,阐释造成思想观念及话语体系演变的时代背景。

  基于此,“以问题为中心的复调式学术史叙述”主要包括两层内涵:一是理解海外中国政治研究所生产的知识的重要内涵,以问题为中心,回到知识的社会情境,重视来源和形式多样的资料,呈现海外中国政治研究中的“多元性”和“复调性”。重视不同国别区域、不同场景和情境、传统与新型的资料和数据,以期总结知识生产与学术体系发展规律。二是践行非霸权社会科学,打破过度强调西方中国政治研究的学术史叙述,着眼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南方学术社群的研究成果和网络,更新学术话语体系,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学术生产体系。

  基于多样材料、多种方法、多边视角考察改革开放以来的海外中国政治研究的学术史,要通过涵盖西方和非西方国家的学术发表、教材及课程大纲、访谈口述、多媒体材料等,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以及比较分析路径,澄清特定理论和概念产生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适用的特定场域。从历史角度对海外中国政治研究开展系统性、综合性分析,识别出该研究领域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演进及其动因,尤为需要以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一领域开展中观层面如学科史、微观层面如学者个案的精细而准确的研究,难点突出体现在保证数据的多样性和代表性、文本挖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及其解释力。

  第一,从海外中国政治研究的知识体系脉络切入。基于期刊论文纵向历史数据的计量分析结果,总体把握该研究领域的阶段划分及特点、核心议题与概念理论、重要学者、代表性成果、观点立场、研究方法等知识体系的基本情况;将相关知识放入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发展过程中继续挖掘,既论证其内在脉络的演进过程,又阐释政经格局、思想潮流、社会文化等时代背景,探索更具一般性的学术规律。

  第二,关注海外中国政治研究的学科发展。用于专业知识传授和学科人才培养的教科书能直接呈现该研究领域基本的认知框架、理论基础和研究取向等,不同时期教科书的内容结构、推荐文献、案例材料和信息源等变化也生动反映出了学术变迁。运用互联网公开信息和课题组的国际学术网络选取并分析海外知名高校中国政治研究课程大纲和教科书,为分析海外中国政治研究的学科发展提供基础支撑。通过考察设置中国政治课程的学科专业及其教科书,以及区域研究、比较政治学、政治学等教科书中涉及中国政治的内容,分析中国政治研究在区域研究、比较政治学、政治学中的地位及影响,还有历史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中国政治研究的影响,反思海外中国政治研究领域的专业化、学科化趋势。

  第三,剖析海外中国政治研究的话语体系。引入海外中国政治研究学者的口述史料和其他文献信息,考察学者生平经历与治学历程、社会网络、主要研究成果及对公众和决策者的影响等。在基本梳理该研究领域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及其变迁后,明确海外中国政治研究话语体系的基本特征、演进过程和代表性观点,引入不同国家相关学者访谈录、口述史以及其他史料文献,呈现围绕核心概念不同持方各类话语的产生情境、发展动因、传播网络及政策影响等,总结其话语体系建构经验、局限与问题等。

  重视海外中国政治研究的学科发展历史,不仅能为我国新兴交叉学科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而且可以为新时代中国政治学国际化建设与发展建言献策。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