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路径
2023年11月09日 10:4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1月9日第2769期 作者:靳亮

  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作为国家治理的第一线,基层治理难、难治理问题突出。人民政协参与基层治理不仅是政协事业发展需要,也是基层治理实践需要。如何推动政协协商功能向基层延伸,促进政协有效服务基层治理,对于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有益探索 

  人民政协的广泛代表性和丰富的协商资源契合了基层治理的内在需要,其民主协商的功能定位也高度契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治理价值定位。促进政协有效服务基层治理,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和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有益探索。

  一是有利于提升对基层治理的认知水平。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日益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趋势。充分认识政协在基层治理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助于提升对基层治理的认知水平。一方面,既要发挥基层党委、政府在基层治理中,尤其是在决策、执行、监督方面的主导作用,也要注重发挥政协在协商和监督中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政协要充分认识到参与基层治理、服务基层治理对于政协履职的重要性,加强参与基层治理的系统规划。

  二是有助于明确政协在基层治理中的功能边界。政协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有效发挥有赖于明确的角色定位和充分的利益代表性。一方面,政协在基层治理格局中的角色定位有待进一步澄清。政协的角色在中高层政治中是明确的,在基层治理中如何准确定位角色,何时介入基层治理过程,如何处理好与党委、政府等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政协委员结构对治理有效性的影响。政协委员来源的多元性和代表性是其参与治理的独特优势。但在基层治理中,政协委员构成中公务员占比高,弱势群体的代表性不足,制约了政协在基层治理中的参与广度和深度。

  三是有助于推动基层治理的制度建设。政协参与基层治理缺乏规范化、程序化的制度安排,一定程度上存在碎片化、临时性特点。因此,首先要注重培育基层政协的治理能力。要使得基层政协组织在机构建设、组织程序上更好地适应基层治理需要,提升参与基层事务的治理能力。其次,要进一步细化政协参与基层治理的制度细则。要建立起一套系统完备的政协参与基层治理的制度体系,在参与渠道、治理程序、提案流程、反馈评价等方面加强制度保障,克服流程不具体、范围局限化、缺乏公开透明、方式僵化、协商成果难落实等问题,最终使政协参与基层治理、服务基层治理落到实处。

  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把政协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是转变观念,变被动参与为主动介入。首先,主动下移工作重心,加强与基层群众的沟通联系。深入城市社区、田间地头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群众需求,深挖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筑牢政协参与基层治理的群众根基。其次,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好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在基层党委领导下,与基层政府通力合作,坚持参政不行政、建言不决策、监督不强制。充分发挥界别优势,广泛联结社会团体和各类基层组织,充分利用政协的桥梁和平台作用,加强主体衔接、促进多元合作。通过积极作为,将制度优势转换为治理效能,以工作的有效性取得其他主体的认同、理解与支持。

  二是明确角色,把准政协基层治理定位。首先,以法定职能为基础,明确履职方向。要把参与基层治理贯穿履职尽责全过程,积极探索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在基层治理中的体现形式。明确民主协商对政党协商、政府协商、人大协商的辅助、配合、延伸作用;重视民主监督对落实党委、政府决策、确保基层治理合法有序的重要作用;通过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推动基层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其次,把准角色定位,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政协要做好议题的聚焦者、相关主体的召集者、党和政府政策的传达者、治理政策落地的监督者。要善于聚焦重要问题、主要任务、群众关切;善于聚合利益相关主体,扮演好召集者角色;善于上联党政机关、下达基层各界,向上反映群众诉求向下宣传国家政策;善于当好各项治理政策落地实施的监督者,及时纠正治理偏差。

  三是完善纵向联结与横向协同机制,形成上下通达、左右联动、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首先,健全政协联结基层制度。探索政协向街道、乡镇基层延伸的有效路径。以政协委员为切入点,以激励与考核制度为推手,将政协委员参加活动、视察、调研、撰写提案等反映社情民意情况纳入考核,推动政协委员深入联结基层。其次,完善横向协同机制。一方面要完善协调衔接机制,健全与地方党委、政府的定期联系、协商成果落实和反馈机制等,真正将政协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另一方面要完善协同参与机制,通过完善委员与界别群众联系制度,加强同群众组织、党派团体的沟通联系,形成共同参与的多元共治模式。再次,健全协商治理运行机制。重点围绕协商范围、基本流程、议事方式、议事原则等构建程序合理、流程完整的协商制度体系。持续完善协商议题形成机制、协商过程互动机制、协商结果督办机制,形成协商过程闭环管理,切实解决政协参与基层治理的临时性、随意性问题,提高政协工作的实效性。

  四是提高能力,增强政协履职责任担当。首先,完善基层政协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把政协功能延伸至社区和乡村,打通政协委员履职尽责“最后一公里”。把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打通省市县三级政协委员信息互通渠道,探索将三级政协委员编入基层协商议事载体,努力解决基层政协组织队伍薄弱、能力不强等问题。其次,突出委员的主体作用,强化委员的责任担当。按照“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要求,加强委员队伍建设。将参与基层协商议事作为委员履职考核内容,通过举办各种形式培训,切实提高委员履职能力。鼓励引导委员发挥特长,密切与各界群众联系,将个人履职主动融入基层治理。

  五是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鼓励各地政协因地制宜探索治理新形式。首先,创新协商方式。结合信息时代发展要求,充分利用网络、自媒体、融媒体,拓展公民网络议政协商渠道。深入开展网上协商,探索“互联网+协商”、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新方式,打造“线上+线下”政协协商模式,提升协商议事便捷性、委员群众参与度。将协商民主与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提升基层政协网络工作水平。其次,延伸协商平台。在坚持完善协商座谈会、专题协商会等基础性协商平台基础上,拓展居民议事会、民主恳谈会、委员会客厅等特色平台。积极推动政协协商资源和触角向基层延伸、向网络延伸,以社区、街道、乡镇、村社为重点搭建多样化议事协商平台,构建常态化协商空间。

  (作者系南京财经大学政府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