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华:中国之治的价值蕴涵与世界贡献
2022年08月29日 11: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8月29日第2480期 作者:张树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兼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中国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世界政治,出版《民主化悖论》《当代俄罗斯政治思潮》等专著。

  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新中国的发展成就打破了西式自由民主和自由市场模式一统天下、无往而不胜的“神话”,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为国际上谋求自主发展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探索出了新的选择、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为传统的东西方、南北方关系发展增加了新动能,将为新一轮全球秩序重组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发展可以总结为“中国之治”。“中国之治”的经验既包含具有中国特色的内涵因素,也有可资比较借鉴的一般性原则和规律。在当今混乱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之治”彰显出一些可贵的共同价值和普遍意义。

  “中国之治”的文明特质与成功秘诀在于:一是中国政治发展没有照搬照抄他国的政治模式,而是坚持走符合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道路。换言之,“中国之治”深植于中国大地,本质上具有自主性、内生性特点。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确保其治理始终拥有一个稳定的政治核心。三是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断夯实执政基础,增强发展动力。

  当代中国政治以全面发展的格局统合民主、秩序、效率,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战略目标的要求下,实现民主、秩序、效率等政治价值的统一,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特征突出表现在:一是稳定性。稳定的政治秩序是当代中国得以推进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二是发展性,即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的政治发展,并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生态文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三是持续性。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按照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部署进行,着眼于长远发展,避免急功近利,尤其是激进性、冒进性的政治改革。四是协调性。这既体现于政治发展价值目标(民主、秩序、效率)的协调与平衡,也体现于政治发展与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发展相互协调。五是实效性。主张以开阔的发展视野探讨民主和政治改革,不赞成对“民主、自由、人权”的抽象化、简单化讨论。实效性包括政治稳定、政治秩序、政治绩效、政治能力、政治动员、政治廉洁等诸多衡量指标。

  通过重新定义与诠释民主、发展概念,“中国之治”的理论结晶表现为“新民主观”和“全面发展观”。“新民主观”的核心要义是在政治全面发展的框架下推进人民民主,又以有效的民主形式推动政治发展。这是科学的民主观,是以主权安全、政治秩序稳定、经济社会稳步发展为前提,使政治制度的吸纳整合能力与人民权利的有序扩展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中国之治”全面地诠释了“发展”,辩证地认识政治发展,注重社会各个领域的相互协调和共同进步。“全面发展观”将政治稳定、政治秩序、政治绩效、政治能力、政治动员、政治廉洁等指标的包容性增长作为政治发展的意涵,丰富了政治发展的概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世界梦”,旨在谋求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深刻凝练了“全面发展”到“共同治理”的制度逻辑和发展理念。由一国的“全面发展”到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治理”,是对某些大国奉行的“单边主义”“本国至上”的超越。文明共存、和平共处、平等共商、合作共建、公平共享、互利共赢是这一伟大构想的核心原则。唯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维护多边主义,才能最终实现全世界人民“共同治理”的美好愿景,实现和而共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