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的思考
2019年07月24日 08: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7月24日第1741期 作者:秦德君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建设当强化形质神用,从核心概念到基本范畴,从问题取向到学术本位,从中国语汇到世界眼光,从学术渊源到返本开新,都应突出形质主线,实现“神者形之用”的新范式。

  任何一门科学、学科都是通过话语体系来表达的,正是话语和体制构成了各种高度知性化的研究传统。建设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也是构建一种面向新时代的政治修辞和解说体系的结构方式。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现象、政治制度、政治规律等的思想体系,包括了多种学科的相关内容,它是一种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库”的存在方式。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指有着特定概念、范畴和严密逻辑结构的理论结构系统。作为一种成熟的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和逻辑结构,具有特定的编码形态和表达方式,是熔铸了时代精神、政治文化、社会风尚、习惯偏好的“社会物”。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建设,既是一种学科性建设,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语说”界面。根据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现状,新时代在话语体系的形质创新上可聚焦五个着眼点,强化话语体系建设的形质与范式营建。

  第一, “核心概念”与“基本范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建设,应建立相应核心概念:一是“标识性概念”。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概念是建构理论的基本单位,代表各类现象的抽象元素。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的语汇中,都有“标识性概念”。“标识性概念”是规范性概念,通常被负载着相关的“价值”。二是“描述性概念”,也为“实证性概念”,被认为是“中性”的或“价值中立”的,用来指那些客观且能显示其存在的“事实”。对于已有概念不能满足的新现象、新问题,需要建立新的核心概念加以研究。

  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最高层次“类”之统称。各门科学都有其基本范畴,如化合、分解等是化学的基本范畴,商品价值、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等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本质和现象、形式和内容、必然性和偶然性等,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作为分析的技术工具,建设完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范畴是给学科提供分类样式,框定理论边界,凸现研究焦点。建设具有结构稳定性的范畴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具有方法论价值。

  第二, “问题取向”与“学术本位”。

  “科学本质上是解决问题的活动”。从大的方面看,社会科学尤其是政治科学,要研究一个社会如何以“最效率的方式”来运行,来进行制度创新与体制安排,来提升社会的投入产出比。实现整体性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制度效能最大化、行政效率最高、社会损耗最低,实现社会效益产出的最大化。这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推进社会进步的着眼点之所在。我国正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应接不暇。政治学要深入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问题,即聚焦到各种结构性、制度性、关键性问题上,“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在方法论上,须以结构性问题为导向,即将社会发展、国家和地方治理中的突出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提供公共政策、公共治理的对策方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建设要坚持学术本位,研究那些“非直接”的学术、学科、学理问题,即本原性的“形而上”问题。坚持“学术本位”的基本含义,其一,要坚持学术研究“求真”品格。处理好“事实”与“价值”、“实然”与“应然”、“是”与“应该是”、“形而上”与“形而下”、“实际现实”与“理想类型”、“习俗”真实与“绝对”真实、“归纳研究”与“演绎研究”学术关系的问题。其二,要排除“官本位”“权力本位”对“学术本位”的侵袭,“行政逻辑”对“学术逻辑”的覆盖。权力意识和权力崇拜使学术领域风气渐变,如一切按“行政职位”高低排列,造成学术评价的扭曲和资源配置的失公,对学术研究和创新将是毁灭性的。

  第三,“中国语汇”与“世界眼光”。

  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中国语汇”的缺失,另一方面是“世界眼光”的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在微观学科领域,当年邹韬奋先生批评的“有些文字,尤其是所谓直译的文字,写得佶屈聱牙”这种现象较多,如机械移入概念术语,拿腔拿调“硬译”,食洋不化,低水平重复等。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尖锐抨击“洋八股”“党八股”。要通过“中国语汇”的营建,改变当下研究领域的无根性危机。

  在拓展全球境界方面,尽管改革开放40多年信息流通量巨大,但一定程度上学术还处于“自说自话”状态,不能真正全球贯通。所谓“世界眼光”,是要建立全球意识和国际理解,并以开放心胸吸纳世界上好的东西,创新研究范式,实现全球站位,参与国际对话、互动和竞争。“世界眼光”是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时代观的基本要素,也是话语体系建设在形质上的重要表征。

  第四,“形质神用”与“形貌昳丽”。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建设当强化形质神用,从核心概念到基本范畴,从问题取向到学术本位,从中国语汇到世界眼光,从学术渊源到返本开新,都应突出形质主线,实现“神者形之用”的新范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建设,还面临另一个重要方面,即能否实现话语体系的“形貌昳丽”?正如政党执政不仅要正义,而且要有“温润而泽”的政治外相,追求规则的、艺术的政治美学和话语美学。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提出了政治修辞问题,指出“准确性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这些都是逻辑问题。鲜明性和生动性,除了逻辑问题以外,还有词章问题”。

  总体来看,一种好的学科话语体系的形质,首先是准确、简洁的。孔子主张“辞达而已矣”,亚里士多德认为“最明晰的风格是由普通语言形成的”。其次,要善于从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的话语形质中得其精髓,从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化中汲纳风华,如孔子之循循善诱,孟子之雄辩铺陈,庄子之灵动诡丽,老子之简约深沉。再次,“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话语体系建设要力戒套话空话,回归学术本义;同时要下笨功夫,做最扎实、精细的基础研究工作。鼓励和容许看起来不那么成熟完善,但却蕴含有创新价值形态的各种原创和探索。

  第五,“形质渊源”与“返本开新”。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建设有着丰富的“形质渊源”,马克思恩格斯的“天才的语言”、毛泽东“反对党八股”的主张和实践、邓小平“着眼于极度实际问题”的思维风格、习近平的“平语近人”,都是政治学话语建设的博大资源和形质依凭,也是话语体系的“返本”所在。

  所谓“返本”,就是本承“形质渊源”的精神和精髓;所谓“开新”,就是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返本”方能“开新”。“返本”就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品有深切的把握,对“形质渊源”有全面的资用。正如中世纪波斯诗人萨迪曾说过的:“因为有语言,你胜于野兽;若是语无伦次,野兽就胜于你。”“返本”之要,是要有效提升体系结构和话语质量。无论“返本”与“开新”,都必须深切把握真精神。

  “现在视域”是历史地生成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领域的重要使命,不仅在于守住基本,更在于“开新”。在“返本”前提下“开新”,就要熔铸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以现实问题为研究起点推进话语体系建设,完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话语永远不会褪色。它们以声音开始而以行动结束。”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