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体性意蕴
2024年06月26日 10: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6月26日第2920期 作者:许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新时代我们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必须拥有自己的主体性。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论断。民族、人民、政党是文化建构的主体,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内蕴的民族主体性、政党主体性、人民主体性,共同构成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在新的起点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需要厘清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体性意蕴。文化主体性具有实践范畴、认识范畴、价值范畴三方面的重要内涵和意义,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具有特殊地位和意义。

  文化自信来自文化主体性

  主体性是主体的本质特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属性和力量的彰显与外化,表现为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实现自身自主发展的能力及特性。第一,主体性是实践范畴,彰显出作为主体的人在实践中的独立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体现为主体改造客观世界的主动意识和能力提升;第二,主体性也是认识论范畴,体现着主体对自身存在状态、自身价值、自身未来发展的自觉认知;第三,主体性还是价值范畴,展现了主体存在的价值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自觉追求。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文化主体性是文化相对于其他领域而言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文化的主体是人,文化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人的对象化活动的结果。从人类文化发展角度看,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特定类型的文化相对于其他民族、其他类型的文化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文化主体性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和价值。从社会发展来讲,文化主体性的建构意味着文化在社会发展中能够有效发挥引领、凝聚、激励、规约等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从文化间关系来讲,文化主体性意味着在文化激荡中,一个民族的文化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文化互动中保持清醒和自觉,有效彰显自身的特性和意义,为包括文化发展在内的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费孝通在研究文化问题时,提出“文化自觉”这一重要概念,强调“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文化自觉建立在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也是文化主体性的集中体现。

  文化主体性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地位。其一,中国共产党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推动和实现文化复兴,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实现,离不开文化主体性的建构。

  其二,中华文明的曲折历程。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创造了中华文化的辉煌。但在近代,随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一些人对中国文明失去了信心,中华文化一定程度上也失去了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复兴成为一项日益紧迫的任务。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和深层支撑,中华文化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建构文化主体性,对巩固文化自信,应对和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世界文化激荡和各国软实力竞争的现实。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深刻变化。作为最重要的软实力,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中国文化要在世界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不断强化自身的主体性。

  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图景

  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基点。其一,民族主体性,即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一直在思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脱胎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核都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中华文化主张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强调“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旺盛生命力。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从来都是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自古就有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宽广胸怀。中华文化在借鉴其他文化的同时,能保持自身特质,推动自身发展。

  中华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生不息、顽强奋斗的精神气质、精神品格和精神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虽然近代中华文明经历“蒙尘”的曲折,但中华民族在屈辱中奋起,中华文明的“尘土”已经拂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正以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所有这些都无可辩驳地表明中华文化高度的主体性。

  其二,政党主体性,即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主体性。中国共产党担负着领导文化建设的职责,肩负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主体性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维度。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这一切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主体性。

  其三,人民主体性,即人民群众文化实践的主体性。文化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文化来自人民、服务人民,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价值目标。概而言之,人民群众是建设文化的主体性力量,文化主体性实际上建基于人民群众在文化生产中的主体性。因此,文化建设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强调,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中国的新文化应当是“大众的”,“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以人民为中心 ,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总而言之,文化工作要突出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性,既要立足人、扎根人,又要引导人、培育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

  巩固文化主体性

  文化主体性是深刻理解和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视角。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在深刻把握文化主体性意蕴的同时,着眼于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不断巩固其民族主体性、政党主体性、人民主体性。

  其一,始终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文化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命题,马克思主义为文化主体性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为文化主体性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向指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把文化主体性建构放在核心位置,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其二,持续巩固文化主体意识。文化主体意识表征民族群体及成员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同、坚定信仰、自觉发展和理性憧憬,是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和深刻自觉。在新的起点上,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涵养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坚持走自己的路,努力发展出中华文明的崭新内容形态。

  其三,深入推进“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既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方法遵循,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推进“两个结合”必须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新时代新征程,要发扬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和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不断深化“两个结合”,更好处理“古今中西之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其四,不断增强文化生产能力。没有能力作为基础和保障,巩固文化主体性也就无从谈起。文化主体性必须落实到文化生产能力上,必须以中国气派的优质文化产品彰显文化主体性。文化创造力、创新力属于新质生产力范畴,要以增强文化创造力、创新力为基点,以新质生产力建设为依托,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方向,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完善文化机制,不断提升文化生产能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