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将办好思政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考察,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分析,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五年来,各级各部门对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自觉和实践主动不断增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社会协同配合的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逐渐形成;育人主体、育人资源同向同行,形成了强大的育人合力;广大思政课教师致力于教学方式方法创新。这一切鲜明展现了新时代思政课工作蒸蒸日上的新气象。新时代新征程,“大思政课”建设实践正在路上,推进“大思政课”创新需要从大历史观、大文明观的宏阔视野加以审视,明确新时代“大思政课”的三重关切,为促进其入人心、宏气象、行大道奠定坚实的认识基础和坚定的实践自觉。
增强时代新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这一重要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的殷切希望,体现党对新时代“大思政课”培养和塑造时代新人的深沉关切。
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明,为人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筚路蓝缕,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自古以来就非常推崇做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形成了以自强、自尊和自信为底色的立身处世价值观,激励着中华儿女前仆后继、艰苦奋斗。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致力于复兴中华民族、强盛中华文化的千秋伟业。历经百余年奋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前进,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人的主体意识逐步觉醒,以前所未有的志气、骨气、底气拒绝任何“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蛮横说教,自立、自信、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也是时代新人应有的精神气质。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承担的时代重任。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就是要汇聚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动,将历史与现实贯通,教育青年深入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华民族文明史、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谋求伟大复兴的奋斗史。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反对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在对历史和现实的学习对照中自觉提升境界、涵养气概,在实践锻造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塑造和提升当代中国人的主体价值。一方面,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以文化创新的自觉和文明创造的能力,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另一方面,用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平等地观察世界,发出中国青年的声音,展示中国青年的风采,用自己的话语解说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民族更加有尊严、更加坚强有力地推进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愿景。
坚定时代新人的“四个自信”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谈及抗战时期“新安旅行团”的历史,勉励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因此,坚定时代新人的“四个自信”,是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焦点和灵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回顾党的百余年奋斗史,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坚持这个真理来把握实践,就不能将其作为“本本”式的教条。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具有世界性、未来性,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要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民群众所掌握,就必须实现民族化。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复杂、丰富的历史进程。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脉做支撑,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的马克思主义,其内容、内涵更加开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只有从内容到形式都真正转变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够更好地被中国人民所接受、更好地在中国大地开花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随着我国日益扩大开放、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同世界的联系更趋紧密、相互影响更趋深刻,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斗争也更加复杂。学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绝不是置身事外的象牙塔、桃花源。开展新时代“大思政课”教育,就是要引导广大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育时代新人的天下情怀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1920年,青年毛泽东就说过:“彻底些说吧,不但湖南,全中国一样尚没有新文化……全世界一样尚没有新文化……一枝新文化小花,发现在北冰洋岸的俄罗斯……诸君,我们如果晓得全世界尚没有真正的新文化,这倒是我们一种责任呵!”毛泽东同志把十月革命之后出现的新社会看作新文化的雏形,彰显了胸怀天下的宏阔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中华民族应该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这明确启示我们,新时代“大思政课”培育的时代新人,必须要具备马克思所赞扬的普罗米修斯精神,具备胸怀天下的气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形态的更替也是文明形态的更替。社会主义文明是建立在人类文明全部积极成果的基础上,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的新型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不只是经济上的,更是文化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对比中得出的符合事实的结论。西方式现代化有其文化传统,并凭借现代化的先发优势向世界推行文化霸权,奉行文化帝国主义。近年来,逆全球化、保护主义、极端主义、民族主义、排外主义、分裂主义等思潮在全球弥漫。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新形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的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形态,还是人类解放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相对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今天的世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始终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新时代“大思政课”,内蕴着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魅力,进而帮助其他国家和民族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使命和追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的有机统一。扎实做好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教育引导学生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的同时,增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昂扬“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的激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为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不懈奋斗。
(作者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